《错误的行为》的读后感优秀范文4000字:
第一章经济人和非理性人。本书中的经纪人是指经济学家经济模式中虚拟的理想人物,非理性人是指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与经济人相对应的人。
大家都知道科学家或学者,在进行研究或实验的时候都会限定很多条件,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理想状态或理想模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理想状态或理想模型是不存在的。同样的,经济模型中的经济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在经济学家眼中都是非理性人。
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在传统的经济模型当中融入了心理学和其他大量社会科学内容,将人的因素加入其中进行研究,这一新兴的领域被称之为“行为经济学”。
比起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更有趣,更好玩,这是一门不会让人抑郁的学科。
最近几年,行为经济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也开始在客观决策领域占用一席之地。2010年,英国政府建立“行为研究团队”。之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英国,希望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将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考虑在内。在商界,人们发现想要打造成功的企业,深入了解人类行为与充分理解财务报表和运营管理同样重要。毕竟,公司是由人经营的,员工和顾客也都是人。
在第一章的最后,作者这样写到:当你觉得不在有意思时,就不要再往下读了,否则,就是所谓的“错误”行为了。
机会成本和禀赋效应
在这一章,作者根据职业死亡率和职业薪资水平数据,估算出必须支付多少钱,人们才愿意接受死亡风险较高的工作。(我怀疑这个研究方法在中国行不通,在中国死亡风险高的工作,其薪资水平未必高。)通过作者的研究,一个生命的价值大约700万美元。这一数值被美国政府用于成本效益。

《错误的行为》的读后感优秀范文4000字-LMLPHP

非理性行为清单
通过本章标题就可以看出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哪些行为在经济学家眼中是非理性的。本章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并进行了分析。其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8448.html)因为我也增遇到过相似的情况,我也做出了非理性的行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例子。林内亚(Linnea)要买一台闹钟收音机,她找到了一款自己喜欢的,并且经过比价发现价钱很合理:45美元。当她正准备付款时,店员告诉她离这10分钟车程的地方开了一家分店,正在搞开业酬宾,这款闹钟收音机仅售35美元。她会驱车前往另一家分店购买吗?
在另一次购物经历中,林内亚准备买一台电视机,价钱也很合理:495美分。店员告诉她离这有10分钟车程的另一家店里,同一款电视机售价为485美元。她会驱车前往另一家店购买吗?同一个人面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林内亚愿意花10分钟时间为一件小商品节省10美元,而不会为一件大商品这样做,那么她对时间和金钱的珍惜程度就是不一致的。你有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在这一章作者还引用了另外一位大师的一篇论文。论文题目叫“启发法与偏见”,论文认为人的时间和脑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往往会使用简单的经验法则(启发法)做出判断。人们使用这样的经验法则时会犯下“可预测的错误”。例如我问你“德鲁弗”是不是一个常见的名字,如果你来自中国,你会回答不是,如果你来自印度,你会回答是。因为德鲁弗这个名字在印度是很常见的。
前景理论和价值函数
前景理论的最初想法可以追溯到1738年的丹尼尔·伯努利那里。伯努利认为人们的幸福感或者经济学家所说的“效用”,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是递减的。对于一个农民来说,10万美元的意外收获将会改变他的一生,而对于比尔·盖茨来说,10万美元根本无足轻重。
加州圆梦之旅
通过阅读这一章,让我知道了,美国的学校设有委员会,专门审核以人为实验对象的实验,即使有人愿意参加实验,也可能不能得到委员会的许可。不知道中国的大学有没有这样的委员会?
行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行为经济学家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与方法。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经济学家们为了研究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第二部分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作者研究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们是怎么看待金钱的”意思。
第七章这笔交易到底值不值?
交易效用指的是实际支付价钱与“参考价格”之差,而参考价格是消费者的期望价格。假设你正在现场看体育比赛,买了一个三明治,这个三明治和你平时中午吃的一模一样,但价钱却要高出两倍。这个三明治本身没什么问题,但这场交易却让人很不快。这会产生负面的交易效用,即你感觉被人敲了竹杠。相反,如果支付价格低于参考价格,交易效用就是正的,即感觉很划算。
卖家会操控参考价格,让消费者产生划算的错觉。其中一种做法已经盛行了几十年,那就是标上虚假的“建议零售价”。其实这只是用来误导消费者的参考价格。
打折商品都有两个特点:购买频率低和质量很难评估。购买频率低对于卖家的好处是,消费者往往注意不到这些产品一直在打折。产品质量很难评估,建议零售价就会起到双重作用。它既能表明产品的质量很好(其实未必如此),又能提供交易效用,因为产品正在打折。
读完这一章节后,我立马就想到了拼多多。虽然有人叫它“并夕夕”,但是拼多多的活跃用户达1亿多人,而且还在增长!仔细想想拼多多的模式完全符合本章所讲的交易效用。
第八章沉没成本
说到“沉没成本”肯定有很多人不明白其含义,我刚开始看到这个词语时也是一头雾水。我觉得有必要对这“沉没成本”进行简单的解释。
首先引用作者的原话进行解释:如果钱已经花了,并且无法收回,这些钱就是沉没成本,意思是消失的成本。
我的理解是:沉没成本是以前发生的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
其实沉没成本是以前发生的,与现在决策是不相干的,人们在决策的时候需要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但是现实中人们很难做到。有时候为了计算代价,甚至会考虑好几年前付出的努力。好几年前的努力就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句话不难理解。只有你之前的付出,才会有你后期的收获。之前的付出就是沉没成本,后期的收获就是机会成本。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让我长了见识。要想在好市多超市购物,顾客必须先成为“会员”,会员费目前是一个家庭一年55美元。如果顾客每年交99美元就可以成为亚马逊的“金牌会员”,享受“免”运费的服务。在这里会员费也被视为一种投资,而不是购买某一商品的成本。
这在中国肯定是行不通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我去你家超市买东西,是给你送钱去的,你还让我交钱成为会员才可以给你送钱,这不是开玩笑吗?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超市都是免费给顾客办理会员的,而且是想方设法吸引顾客来办理会员卡。如果有谁敢收费办理会员卡,恐怕是要关门大吉了。
第九章漏水的桶与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很多家庭有财务预算,比如工资分成多少份,这一份用来交房租,这一份用来购买食物,这一份用来交水电费等等,许多公司也有财务预算,甚至有的部门也会有财务预算,每一类的花费都有明确的限制。
其实财务预算是违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经济学认为:金钱是可替代的,也就是说没有硬性规定它必须花在哪里。
很多大公司每年年底都会做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可以让员工明白哪些费用是可以花的,哪些费用是不符合公司规定的。财务预算可以起到粗略控制成本的作用。
第十章扑克牌桌边的怪诞行为
作者通过观察发现赢钱的人似乎并不把赢来的钱当钱看,而输钱的人更倾向于以概率很低的小赌注赢大钱。
通过对股票交易员的研究,作者发现:到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时,如果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落后于基准指数,他们就会冒更大的风险。糟糕的是,那些已经给雇主造成巨大损失的魔鬼交易员在最后阶段还会冒更大的风险,以期可以翻本。所以我们应该记住:人们在面临巨大损失时,如果有翻本机会,即使他们通常是厌恶风险的,此时一般也都会愿意承担风险。
自我控制
第十一章意志力和延迟消费
贴现效用模型的基本理念是,即时消费比起未来的消费更具价值。如果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这周吃顿大餐,另一个是一年后吃顿大餐,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用萨谬尔森的话说,我们在以某一贴现率对未来的消费进行贴现。
意大利人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其实是最早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学领域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他的引领下,经济学家离大众心理学越来越远。
凯恩斯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消费函数模型。他假设,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他们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消费。增加的收入与将用于消费的部分之比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果某个家庭的收入没有发生大幅变化,边际消费倾向就是相对稳定的。
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很大。很显然,越贫困的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越接近于100%,越富有的家庭,消费边际倾向越接近于0%。
经济人的眼光长远,并且他们有足够的意志力能够做到延迟消费。
经济学家建立模型时,会假设全世界都是由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济人构成的,但心理学家可不会这样想。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时学习的种种物理模型,每一个模型都有其独特的限定条件或者是理想状态。但是这样的模型与实际有多少吻合度呢?以这样的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又有多少实际效果?
本章的最后作者写到:要弄清楚家庭的消费行为,我们显然需要研究普通人,而非经济人。
第十二章计划者与行动者
首先看一下荷马的一个神话故事,奥德修斯与塞壬女妖的神话故事。塞壬女妖是一支完全由女子组成的摇滚乐队。没有哪个水手能抵挡住她们美妙歌声的诱惑,但那些被歌声吸引驾船驶向岩石的水手最终都难逃一死。
奥德修斯既想亲耳听听她们的歌声,又想活下去。他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包含两个步骤的计划:第一步是确保水手们不会听到塞壬女妖的歌声,所以他让水手们用蜡封住耳朵。第二步是让水手把他自己绑在桅杆上,这样他既能听到歌声,又不会因禁不住诱惑而送命。这个神话故事表现出了自我控制的经济学理论。
这一章作者提出了新的模型: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他关心未来并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个是不顾一切的“行动者”,他只活在当下。这个模型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却是十分超前和大胆的想法。

04-24 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