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是什么,为什么而存在
存在即合理的说法,已经被批臭批烂了。所以,作为一个程序员不能简简单单的因为上面来了一个需求,就完成一个需求。让做一个app就做一个app,只是简单的认为存在即合理,头让写就写呗。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app为什么而存在。
这里有一个大家已经共识的答案,每一个app都是因为用户需求而诞生的。但是用户需求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的字面理解。需求本来是一个动词,是指人们想要达到一定目的愿望。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但是在用户需求这个短语之后,需求变成了一个名词。这是一个典型的动名词。为了分析用户需求,现在有很多人在努力。但是他们都比较喜欢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马洛斯心理需求模型,已经是被说烂的一个词了。后来又加入了一些什么神经心理学,微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等的东西。这些心理学工具帮助产品经理们,分析着用户需求。他们和心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宏观的心理学模型,但是一旦牵扯到具体的用户身上,一旦到了微观那里,宏观的模型往往就失效了。于是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新的模型。前几天听白岩松的一个演讲,觉得他说的一句非常有道理,互联网也好、移动互联网也好还是以后的什么物联网也好,其实和以前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和两千年前孔老夫子的时候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人性的分析和把控。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恰如醍醐灌顶。在用户需求分析的模型中,有了一个分析对象,一个恰如其分的对象。就是人性。
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动物属性,另一部分是社会属性。
动物属性,是人最基本的属性。是人动物的一面,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繁衍后代等等等。是人的更贴近客观存在的这个属性,属于人肉体的那些属性。是可以拿个体来研究的东西。
社会属性,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当中产生的一些特性,甚至包括心理层面的东西。社会属性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因为它本身没有定型,又让人捉摸不透。研究人的社会属性,你不能单单的从宏观的角度去归类和概括,因为总会有那么一些意外的个案。又不能,只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个个体,因为个体的综合不是整体,整体还有个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的社会属性,我们能够做的事情,更多的时观察而不是分析。如果,想知道点关于这个东西的事情的话,可以看点关于生态学的书。
我们在以前的分析当中,更多的关注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在人性当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还是动物属性。有人可能会怀疑这个观点,那么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个事情。你一个月的工资中用来满足动物属性中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消费比重是多大,就可以估算出动物属性一个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在人性中比重。假设我们看这个属性的时候,会发现动物属性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是主要的需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互联网的真个行业收入中居于前两位的是游戏和广告,完全和人的动物属性没有直接关系啊!!!或许互联网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了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属性需求的吧?
但是,我们依然能够见到很多产品。因为满足人类的动物属性需求而飞速的火起来,比如微信的摇一摇。强烈的性暗示,使人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接受了这个产品。而电商,正在以迥异于传统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在这样的语境中,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糅杂在了一起。而将他们糅杂在一起的正式互联网。于是,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说,互联网只是满足了社会属性需求,互联网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动物属性需求。而,那些能够决定一个产品是否能够生存下去或者能否做大的因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类的动物属性需求。
人类的动物属性的需求,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更多是和我们能够看到实体相关系的。而互联网,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子民——软件,除了电脑之外,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依托。电脑(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设备)成为了我们与互联网世界交互的窗口——windows。用户与之交互,发生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两个方面都有)。而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东西,就是产品。这里使用了东西,因为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一个词来阐释产品更加合适。因为产品,不一定是有客观存在的,不一定非得像衣服鞋帽一样,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也可以像软件一样,是虚拟的。你只能与之交互,而不能与之“共舞”。
作为软件工程师,或者程序员。我们正是创造软件的人。在编程了N多久之后,越发的发现,但从一个程序员的角度出发,软件更像是人们固化的知识或者逻辑,以软件的形式展现出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是软件产品,包括传统的PC软件,也包括现在的App。
App只不过是软件的一种特殊形态,而软件也不过是产品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为了我们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