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mpyujian)
随着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深入发展,国内云计算市场正越来越爆发出惊人的潜力,大量大、中、小型玩家开始不断发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增速明显的行业玩家。
以BAT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商们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着营收与规模扩张,BAT之外的电商平台、运营商、软硬件企业甚至是独立的创业型厂商都在云计算市场上不断“发声”。
国内云计算领域的“规模效应”正在显现,在这一过程中,资源与技术越来越朝着头部平台聚集,中小平台们虽然不停地在努力地构建自己的优势,但“强者愈强”正成为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没有互联网、科技巨头“背书”的独立云计算平台们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未来,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云计算行业涉足者众,青云QingCloud在“夹缝”中出位
截至目前为止,国内的云计算行业厂商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别:
以BAT为代表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特别是阿里云与腾讯云这两家目前在云计算领域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和规模体量。
BAT之外,互联网行业还有金山软件推出的金山云、京东旗下的京东云、网易旗下的网易云等;运营商层面,移动、联通、电信三家都有下属的云服务平台;传统软硬件巨头层面,华为云近些年发展态势迅猛,紫光云、浪潮云等同样不断布局;另外还有不少IDC厂商涉足其中,它们之中的代表包括华云数据、世纪互联、首都在线等等。
巨头企业之下,还有一大批立足云服务的创业型玩家,它们没有像BAT似的“亲爸爸”,却也靠着自身独特的打法和优势在国内云计算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中典型代表就有青云QingCloud、UCloud、七牛云等。
在这些创业型的云计算企业当中,青云QingCloud最为引人关注,它在2017年就被硅谷全球数据研究机构PitchBook列为全球云服务“独角兽”企业之一,在最近两年时间里更是动作频频,“誓要”在BAT等巨头之下谋得一片生存领地。
从2012年成立至今,青云QingCloud把握住了国内云计算领域的发展“风口”,在公有云领域不断发力,不仅保持了连年较快的规模增速,也为全球多家著名咨询机构所认可。在它的荣誉列表里,青云QingCloud曾经当选过Gartner“Cool
Vendor
2015”,也曾位列IDC中国首届“互联网+”产业创新企业百强,它还连续2年被Forrester列为国内公有云“Strong
Performer”代表。
从2015年开始,那时在云计算领域还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的青云QingCloud又开始在私有云领域进行发力,并成功实现了在金融行业的落地。
2018年,青云QingCloud进一步扩张自己的业务领地,推出了九大品牌,同时它还将自己的企业定位升级到“企业级全栈云ICT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在青云QingCloud旗下的九大品牌中,超融合品牌“青立方Qing3”连续2年在国内超融合市场排名前5,还进入了IDC《中国超融合与软件定义存储市场跟踪报告》榜单。青云QingCloud旗下存储品牌“QingStor”也成为国内重要的软件定义存储厂商。
目前,青云QingCloud正在为进入如火如荼的科创板做准备,青云QingCloud市场副总裁刘靓曾向外界透露,“公司正在积极申请科创板上市”。按照刘靓的说法,“科创板的开板对青云QingCloud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登陆科创板将能给青云QingCloud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但是随后,青云QingCloud市场部向『于见』回应青云正在做国内资本市场的上市计划,但具体细节还在内部研究中,尚无定论。
官方介绍显示,在青云QingCloud旗下的九大业务线中,私有云、公有云、超融合系统青立方Qing3和软件定义存储业务QingStor贡献了企业的绝大多数营收。目前来看,青云QingCloud旗下的各大业务条线仍然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私有云业务上,青云QingCloud私有云业务在2018年的增速为120%,是行业平均增速的四倍左右。
对比国内的其他云计算厂商来说,青云QingCloud的特色在于它在战略上进行公有云、私有云两项业务的“同步并举”。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青云QingCloud已为九万多家企业客户提供了ICT基础设施、平台层服务和应用管理平台的全栈云服务。
青云QingCloud的知名客户名单里包括:江苏交通控股、华润创业、本钢集团、京博控股、广东省公路局、国航、四川航空、康美药业、环球网、好丽友等传统产业巨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泰康保险、中国太平等金融巨头;掌众金融、闪银、量化派、91金融、好未来、VIPKID、轻课、大象科技、e城e家、极光推送、SENSORO等科技企业。
从客户构成上来看,大量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对于“云端”需求是刚需,青云QingCloud可以从它们身上获得持续性的业务订单;传统金融、银行大佬们正在积极谋求云服务的转型和升级,这一领域的市场发展潜力也很大,青云QingCloud从目前的客户层面来说已经比行业中的其他创业型云计算服务厂商要领先不少。
公开报道显示,青云QingCloud目前已经完成了4轮、总金额超过二十亿元人民币的融资,股东名单里包含蓝驰创投、经纬中国、招商证券国际等。
从青云QingCloud自身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体量上来看,它在成立之后的这七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平台业务涵盖的范围也很丰富。但在巨头云集、整体增速明显的云计算行业,青云QingCloud目前所建立起来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长远来看,虽然青云QingCloud已经从创业型云计算企业中突围而出,它未来还需要直面BAT等巨头们的激烈竞争。它能否在云计算领域站稳脚跟,取决于之后青云QingCloud是否能抵挡住巨头平台们的“倾轧”。
激烈竞争下,青云QingCloud未来的发展形势不乐观
正因为行业参与者众,国内云服务市场的竞争可谓是异常激烈。对于以阿里云、腾讯云等为代表的“头部玩家”们来说,它们在公有云领地上正占据越来越大的优势;在中小型云计算平台普遍涉足的私有云服务领域,这个领域也因爆发出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而为巨头们所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青云QingCloud目前这种公有云+私有云双边“押宝”的战略就需要面临多线竞争的压力了,这对它的未来发展很不乐观。
创立伊始,青云QingCloud的主要发力方向在公有云服务业务上,也许是感受到了巨头企业们巨大的竞争压力,青云QingCloud又很快在私有云领域进行了持续的布局。公有云维度,青云QingCloud很难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竞争对手们直接抗衡;私有云业务上,青云QingCloud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增速,但它需要面对的竞争环境更加“残酷”,BAT等巨头之外,大量中、小云服务厂商都在不断地瓜分这一市场领地。
于是近年青云QingCloud又在力推以公、私、混、托一套架构和完全一致的体验为特色的“混合云”服务,但在这一领域,它很难成为青云QingCloud打破巨头倾轧、从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突围而出的关键。
青云QingCloud需要面临的挑战还不止于此。
在“烧钱如流水”的云计算领域,青云QingCloud相对于巨头们几乎没有任何的资金优势。特别是以IaaS业务为代表的业务领域,其投入金额之大、时间之长、盈利周期之漫长让青云QingCloud越往后越要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
在目前青云QingCloud已经获得的4轮融资中,2012年6月获得的A轮融资只有200万美元,投资方为蓝驰创投;2013年底获得的B轮融资为2000万美元,投资方为光速安振中国、蓝驰创投、经纬中国等;2016年初获得的C轮融资为1亿美元,投资方为两家人民币基金+蓝驰创投;2017年中旬获得的D轮融资为10.8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包括招商证券国际、招商致远资本、阳光融汇资本、中金佳泰、泛海投资、蓝驰创投、光速中国等。
四轮融资渠道与股东名单乍看之下还不错,但对比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资本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们来说,青云QingCloud的资本实力显得非常“欠缺”,而且其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不说BAT、华为等,就是与国内外其他上市公司相比较,青云QingCloud也占不到什么优势。
这就给青云QingCloud的未来构成了极大的隐忧,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烧钱速度如此之快,青云QingCloud未来如若不能保证目前的高速增长态势,它势必会面临融资困难、现金流紧张的危机,那时它将如何继续面对巨头们的“碾压”就将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
虽然现在青云QingCloud已经准备冲刺“科创板”或其他资本市场,希望通过在科创板上市获得股票市场的融资渠道,但从目前青云QingCloud的经营状况来看,“亏损”仍将很大可能是它未来需要长期面对的经营“难题”,即便成功上市,它仍然需要面对这方面的考验。
随着云计算行业相关产业链发展地越来越成熟,国内、国外云服务厂商的大量增加,云服务市场的竞争态势正“无可避免”地变得愈发激烈,客户、用户对平台云服务能力的要求也正变得越来越高,青云QingCloud想在这一行业动态中脱颖而出,其未来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BAT等国内巨头不断加大在云计算领域的投入、布局,它们纷纷“举全公司之力”将云计算作为未来行业领域的“壁垒”去打造;以亚马逊AWS云计算、微软Azure等为代表的海外巨头也纷纷瞄准国内规模庞大的云计算市场,内外夹击之下,青云QingCloud危机重重。
在这种态势下,资金实力相对比较“匮乏”的青云QingCloud更是需要不断加大在各业务领域的资金、技术、运营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在资金储备完全没有办法与巨头们相比的情况下,青云QingCloud很难持续突围而出。
更严重的是,国内云计算领域的“垄断”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阿里云、腾讯云“双寡头”两家独大,二者优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青云QingCloud目前手里握有的大客户资源将非常危险,随着阿里云、腾讯云在To
B端的持续发力,以银行巨头、金融巨头、国企巨头等为代表的“头部客户”资源将会逐渐向BAT大厂倾斜,真到那个时候,青云QingCloud就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外部危机重重的市场竞争环境之外,青云QingCloud还需要面对企业内部的种种问题。毕竟它不像老牌互联网巨头那样拥有足够成熟的内部架构、管理体系,一些内部争议的发生也很有可能成为青云QingCloud发展之路上的“拦路虎”。
2016年,青云QingCloud就曾陷入一次影响巨大的“员工期权风波”。当时知乎专栏《职人社》发表了一篇题为《注册在开曼的公司,其期权究竟能不能买?》的文章,这篇文章一度将青云QingCloud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位青云QingCloud前员工曾是该企业的一名工程师,他于2014年加入青云QingCloud,Offer中包含期权。那时青云QingCloud是一家妥妥的创业公司,所以给出的薪资水平不高,但该名前员工出于“期权是对薪酬的补充”的想法,决定接受Offer并入职。
2015年,该员工与青云QingCloud签订了单独的期权合同。合同规定,员工工作满两年就可以购买 50%
的期权,期权时效时间为员工离职之日起三个月后。
2016年5月,该名前员工在工作满2年之后选择离职,同时提出购买期权。但此时青云QingCloud方面却说“离职就没有期权了”。
此事经过舆论发酵之后引起了青云QingCloud高层的关注,最终青云QingCloud
CTO出面与该前员工进行了沟通双方才达成共识,保证了这名前员工的合法收益。
虽然事件最终得到解决,但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了青云QingCloud内部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不占据主导,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内部问题显然也要引起青云QingCloud的足够重视。
Canalys最新发布的中国云计算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国内云计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1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2大云计算市场。其中,阿里云、腾讯云占据了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大多数市场份额,它们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7.3%、15.4%,二者直接“垄断”了全国云计算市场超过六成的份额。
阿里云、腾讯云之下,全球排名第一的亚马逊在国内市场排在第3,市场占比为8.8%。从这一数据上来看,青云QingCloud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显然存在感堪忧,未来更是大概率要面对头部玩家市场占比的继续扩大。
阿里云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四十万个数据库迁移上阿里云。仅阿里系内部的2018年天猫双11,阿里云数据库就成功应对了一百倍的日常压力,支撑起
2135亿元人民币的总交易额。
在这种背景下,青云QingCloud有点“小巫见大巫”。
中国云计算行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在这一行业发展的过程里,青云QingCloud作为独立云计算厂商得以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其中成绩颇为难得。但在巨头环伺之下,BAT大厂们在这一领域不仅规模空前,增速也“毫不示弱”,这就需要青云QingCloud的持续性警惕了。未来,青云QingCloud仍将危机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