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EMBA的第三次课,大家都已经渐渐了解了课程系列的基本节奏,也逐步适应了思考的基本思路,本次课程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非常专业。闲话少述,直入主题了。
李稻葵教授部分: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 李稻葵 (清华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
引言
学习中国经济与金融此课程的基本目的是:
1.分析与理解中国经济执行的基本机理
2.理解各级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考虑及其政策的原理
3.把握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领袖或者政治家必备的素养为必须具备"才"与"识"。对于才识的理解可简言之识为必须,而才可弥补,(找外才补)而识不可由才补;故苏轼对于贾谊的评价为"才有余而识不足",因此立志添识比加才显得更为重要。同一时候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经济学视为"政治经济学"。因此这也要求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领袖必须得有把握政治经济大势的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社会分析和经济学的话语能力。
简言之。企业的发展是在政治生态下完毕的,脱离政治谈经济是毫无意义的。
1.经济结构与均衡
衡量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一区域的经济活动总额,GDP所指为流量,而且须要依照属地原则来进行计算;
GDP从4个方面来看怎样计算:终于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全部生产阶段的增值之和;对终于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全部生产要素获得的总收入; 使用对终于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之和来看是最为常常使用的;因此GDP=生产的终于产品价值=全部生产阶段的价值增值之和。而且终于产品的价值已经包含了中间产品价值,因此假设GDP中包含了中间品则是反复计算;
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投资指资本性支出,也能够理解为购买将来须要使用的产品支出,它包含了商业固定投资、住宅固定投资、存货投资。Y=C+I+G+NX,Y=GDP=总产出价值,C+I+G+NX=总支出,而C+G总体上能够理解为大消费。
GDP是流量,而財富才是存量。GDP的支出构成: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将消费与政府支出合并即得到总消费的概念),GDP无法衡量幸福。譬如城镇人口的GDP比农村高。但幸福指数比較低,但GDP是眼下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可比的、单一的总量指标。
在亚洲而言,幸福指数最高的是不丹,但其经济并不发达。GDP是眼下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好的可比的、单一的总量指标。尚未有更好的可替代指标。
2013年同期GDP比較,中美在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这4个指标的相应值分别为:36.2%, 47.8%, 13.6%, 2.4% 以及68.5%, 15.9%, 18.6%, -3%,不难看出美国的GDP明显对消费的依赖性比中国要高出非常多。
考虑到生猪在中美两个国家的吃法不一样,其终于的使用价值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湖南生猪对中国GDP的贡献明显比美国生猪对美国GDP的贡献要好非常多。
GNI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总称,不管位于国内或者国外,是一国所属生产要素获得的总收入。名义GDP与实际GDP区别特别大,名义GDP是使用当期价格来计算这些价值。实际GDP是使用基期价格来计算这些价值。各省的GDP因为存在贸易部分存在重叠以及跨省企业等因素。导致各省统计的GDP之和要高于全国GDP,当然也不排除各个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虚报GDP。
中国GDP核算採用了单缩法,不变价添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产出价格指数。而更加准确的算法是:不变价添加值=总产出/产出价格指数-中间投入/中间价格指数,误差是因为产出价格指数 > 中间价格指数导致的工业添加值高估了1个百分点左右。即GDP高估了0.4个百分点。
GDP的缩减指数(或者平减指数)=当年核算的GDP/不变价格核算的GDP,一般与通货膨胀率有关,而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指标,用于追踪典型家庭生活费的变化。因为CPI的组成成分问题。导致CPI的变化值与民众的感受是不成比例的。失业率与就业率用于衡量宏观经济中的劳动力參与度指标,相应失业者与就业者占整个劳动力技术的百分比比率。
2.货币以及货币政策
为何要关注通货膨胀(紧缩),一般而言。每年10%下面的年通货膨胀(或紧缩)。消费者察觉不到。但仅仅要超过2%。企业就有所察觉,高通胀给企业带来的附加成本是不确定性因素添加,企业的决策变得困难。资产分配变难,温柔的通胀(<5%)是的价格刚性的产品的实际价格有了下降的可能,促进了消费流通的速度,而且导致了实际汇率的上升,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优点的。
货币是能够直接从事交易的资产存量。货币的3个特点:能够交易具备流动性。属于资产的一种。而且能够表示存量;
货币的功能:交易媒介。价值储藏手段。记账单位;分为法定货币与商品货币。
流通中的货币分为三种: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其它可开支票的存款
M2:M1+定期存款
货币数量论: 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长率+货币数量增长率=通货膨胀+GDP增长速度,因此货币增长必定反应在下面三者之中的一个:物价水平上涨、产出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中国在1980-2011年期间的大致经验规则为:
-4% + 17% = 3% + 10%
流通速度 M2 通货膨胀 GDP增长
国家为何须要控制货币政策,主要是因为须要通过货币增发来获得铸币收入,而且透过货币政策来调节与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铸造税 - 政府能够通过印发货币来添加支出。而不须要征税或者出售债券,印发货币获得的收入被称为货币铸造税,通过印发货币来添加收入会引起通货膨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货膨胀相当于对手持货币者征收的一种税。
中央银行怎样来控制货币供给的三种基本市场手段包含公开市场操作(债券)、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准备金)、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中国基础货币的供给渠道包含再贷款、外汇占款、公开市场业务(国债、央行票据)等。
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含调整利率、控制基础货币供给、调整银行存款准备率、对国有银行贷款的行政命令。
中国人民银行注入流动性的创新方法包含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工具。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货币乘数 - 经济中终于创造的货币有多少、货币乘数是准备金率的倒数。M=1/R,货币供给=货币乘数*准备金 + 现金。
互联网货币 是採用一系列经过加密的数字,在全球网络上传输的能够脱离银行实体而进行的数字化交易的媒介物,譬如比特币、莱特币、无限币、泽塔币等。互联网货币流行的关键因子是超越了国家、政府与地区界限,积极參与消费流通。而且无需授权机构就可以发行。互联网货币因为脱离了政治范畴而变得难于成为主流,缺少了存在的基石。
財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含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財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扩张性財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財政政策)是指通过財政分配活动来添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添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紧缩性財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財政政策)是指通过財政分配活动来降低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降低国债、提高税率、降低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总结:货币的本质就是资产,可交易的。具备有流动性;货币多少影响到经济的活跃程度。因此国家须要对货币的投放进行强有力的管理,过多的货币会引发通胀,物价飞涨。过少的货币会引发经济活动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
3.国际贸易、国际收支、国际资本流动
NX=净出口=出口 - 进口,假设NX>0,本国有贸易剩余。而假设NX<0,则本国发生了贸易赤字。
开放经济中的社会收入恒等式: NX = Y - (C + I +G),NX- 净出口,Y - 产出。C+I+G - 国内支出。简言之,净出口=出口 - 进口= 国内市场所不能消化的供给=储蓄过高、储蓄外流=对外投资。由此得出 国内经济过热 -> 净出口下降。国内总需求不足->净出口上升。
两个帐户:
常常帐户 商品贸易剩余金额 + 服务贸易剩余金额= 贸易剩余金额 +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 + 来自国外的净转移(非贸易)收入 = 常常帐户剩余金额
资本帐户 资本和金融项目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的金融资产的相互转移。资本项目一般分为例如以下几个部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它资本,为投资目的流入中国的外汇资金 - 为投资目的流出中国的外汇资金 = 资本帐户剩余金额
恒等式: 常常帐户剩余金额 + 资本帐户剩余金额+ 净误差与遗漏 = 储备资产上升 , 当中净误差的主要来源是地下钱庄的非法资金转移
中国国际收支核算的特点: 高顺差、高储备、高误差项,2015年的新特点是 外汇储备下降,外贸顺差上升。
名义汇率 * (国外物价指数/国内物价指数) = 实际汇率,国内通货膨胀使实际汇率升值。
实际汇率影响净出口,假设实际汇率贬值会导致净出口上升。假设一国长期处于常常项目帐户和资本帐户顺差,则事实上际汇率一定会升值。
购买力平价(PPP)汇率:一单位给定的通货应该能够在全部国家买到的同等数量的物品。物品=可贸易物品+不可贸易物品,在发展中国家。名义汇率与购买力评价汇率没有必定联系。
浮动汇率政策体系下財政政策无用理论: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小开放经济中,財政政策是根本无法影响实际GDP的。
原因在于"挤出效应",財政政策引起汇率升值,从而挤出了净出口。
浮动汇率政策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实用理论:货币政策通过影响总需求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而影响产出,扩展性货币政策并不添加世界总需求。但它使需求由外国产品转向本国产品。这样以外国的损失为代价而获得了本国收入和就业的添加。
固定汇率体系下的財政政策实用理论:財政政策导致汇率有上升趋势。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必须扩大货币发行。
-》内需扩大-》GDP上升。
固定汇率体系下的货币政策无用理论:其原因是因为本国必须与外国的货币政策同步才干维持汇率固定。譬如1997年的香港经济就是这个案子的最好注解。
浮动汇率的利弊: 利——同意使用货币政策,不会引起国际资本炒家的关注; 弊————財政政策比較难奏效。添加了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
固定汇率的利弊: 利——简化了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易。拴住了央行的手,不会滥用货币政策,物价稳定;弊————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easy引起国际炒家的关注;
人民币汇率值问题: 升值的优点——贸易条件改善(国际原材料价格下降),促进产业升级,化解国际压力。 升值的优点——部分产业竞争力下降(包含农业)。屈于外部压力-》进一步升值的期望;-》"升值到头"-》资本获利外逃。
全球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1944年7月在美国的New Hampshire的BrettonWoods组织成立,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美元自由兑换黄金而坍塌,但美元仍起到主导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的受益:技术层面能够降低国际贸易成本。降低融资成本,铸币收入。战略层面能够应对金融冲击,货币以及宏观政策自主性;
4.经济增长与发展大趋势
金融危机的起源与传播: 美元泛滥下的信用扩张,监管捕获下的金融创新。泡沫破裂后的恐慌;
金融危机的本质:"核心国家"的危机,私人部门的危机。资产负债表的危机。
发达国家金融援助的本质: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財政发债、狂发货币,购买金融资产、注资私人机构;
2008年的金融风暴的适时结束: 狭义的金融风暴已经基本结束(2008年年底 - 2009年1月)。原因:金融危机的本质与政府救助,证据:金融机构的重组已经開始;
发达经济体的最新情况: 美国经济稳步回升(加息在即,顾及中国经济的影像),欧债危机进入了拉锯战,日本大举印钞,欧美容忍;
穷国: 多级分化(巴西、俄罗斯、南非:金融危机在所难免,中国、印度:稳健发展),富国:缓慢改革 - 福利开支必须削减,社会契约再议定,缺乏政治以及思想领袖。 中国:双重特征。艰苦调整。
新型全球化主导权之争: 美国-》TPP本质上是中美"朋友圈"的博弈,中国-》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基本点:城镇化、产业升级、消费。
老龄化是个问题,但并非无解: 有效劳动供给在提高、灵活的劳动年限、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每年0.2%的GDP增长)
十年展望: 政府不差钱,可是须要大思路 - 现金流不差钱、资产负债表不差钱、举债能力不差钱
展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U型调整(2015-2017GDP增速在6.6%-7%,相对之前的两位数增长)、超大型城市群的出现(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所致、超大型城市群的出现)、新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出现、大量新型和独特技术在中国得到应用、中国消费的崛起(居民消费占GDP'份额每年上升1%、到2020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超过50%)
钱颖一教授部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颍一 教授
清华EMBA的全新课程系列四点:
天: 企业经营环境 (中国经济与金融、中国法治与政治)
地: 企业管理要素
人: 领导与领导力
通: 会通古今、中西、文理、商工(清华探究、行知中国)
中国经济的四类问题:改革、增长、结构、创新
第一部分:改革
改革的初始条件:1978年開始,当时是没有民营企业的全然计划经济、没有外资的全然封闭经济、同一时候是人均收入低于印度的贫穷经济;
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并相应三大趋势: 从计划经济到新兴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从贫穷经济到低中等收入经济;
改革开放分为四个阶段:
1979- 1992 : 改革计划经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和开放,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农村家庭承包制、財政承包制、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財政承包制、引进外资与建立特区,,而后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1986年改革战略大论战,实施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配套改革"、"总体协调改革"。实施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同一时候实行价格双轨制、国有企业承包制,当时也出现了未计划的、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1993- 2002 : 建立市场经济,1993年的改革蓝图的设计(十四届三中全会批准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执行总体改革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五个方面:分税制、建立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汇率并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项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1997年9月。"十五大"提出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1年12月11日中国添加世贸,目的是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融入国际社会。
2003- 2012 : 融入全球经济, 以非典開始。2006年底实现添加世贸组织的承诺。2008-2010,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表现突出,三大瞩目的活动:奥运会、建国60年、世博会;"民粹主义" - 民众的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对民众做不可实现或不可持续的承诺; "中国模式"- 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西方经济表现反差显著。
2013- 2022 : 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好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次深化改革中的新提法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这一作用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改变的提法是"两个毫不动摇"-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舞、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增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潜在增长速度在下降、发展模式的新常态同一时候意味着 "结构调整、创新驱动"。
Y= C+ I+ NX (三驾马车),Y:GDP,C: 消费, I: 投资。 NX: 净出口
来自凯恩斯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演变为: (Y+)/Y = (C+)/Y + (I+)/Y + (NX+)/Y, 当中的 Y+表示的是GDP的添加额。
凯恩斯思想对中国的影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应对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
关于经济增长的两种分析框架:
供给側(增长动力。来自长期经济增长理论) - (Y+)/Y = a + b((K+)/K) + y((L+)/L),
Y: GDP, K:资本。 L: 劳动力,a: 全要素生产率(源自改革、开放、创新)
从上面公式也能看出影像经济增长的潜力的因素: b((K+)/K) - 投资酬劳递减原理, y((L+)/L) - 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什么决定a - 改革、开放、转型、创新
中国的经济增长: 1979-2013。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均GDP增长8%左右;
复利计算: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发明
"70规则": 每年x%增长。则每70/x年翻一番,每年7%增长,则每10年翻一番,每年7%增长,则100年增长2^10=1024倍。
依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出来的美元与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是4.1,比眼下高出50%。
依照经济增长的起点而论,经过取原点之后,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增长轨迹与韩国、日本、台湾等经济发达体的成长轨迹基本是一致的。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有共同原因: 稳定的宏观经济、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年轻的劳动力、基础教育、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对外开放;
经济增长潜力的一般规律:
穷国的增长潜力大于富国;
酬劳递减规律 - 趋同理论、追赶效应。
但实际的增长率能够不同于潜在的增长率:
并非所独有穷国都增长快;
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摆脱贫困陷阱(<$3000)之后却非常难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国家在1950-1980年间经济增长非常快。可是在1980-2003期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
1.规模,中国的人口接近8个快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体的总和的三倍,占世界总人口的20%。规模的优势是规模效应,而劣势是全球供求关系中的诅咒。
2.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步渐进地改变过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未完毕带来结构调整的延误、从榜样到创新困难、社会矛盾凸显和维稳成本的上升;
未来经济20年。到2035,假设中国和美国的评价年增长率之差为3.5%(譬如中国是6%,美国是2.5%),那么2035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按PPP计算是美国的2倍,人均GDP接近美国的50%,相当于今天的立陶宛水平。
未来经济35年,到2050,假设同上。那么中国的人均GDP将接近美国的2/3(PPP计算)。相当于今天的韩国或者意大利相对于美国的水平,中国真正地迈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三部分:结构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含了 产业结构、内外需结构、投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
投资回报率经过调整价格因素后的税后回报率从1993年的15.7%下降到了2010年的5.1%;
中国的储蓄与消费问题。储蓄率逐年升高、世界率先。
收入分配结构 包含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 分配结构问题;
度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系数: 基尼系数 。依照25%。50%, 75%。100% 这四档构成 多边形与直接对连线的部分构成 A(上)、B(下)两个部分,则基尼系数=A/(A+B);
在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9到2002年的0.45 到2014年的0.469;
基尼系数与人均GDP呈现倒U型关系,称为 库兹涅茨曲线;
世界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在过去30年中的变化是。每个国家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了,但世界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差距变小了。
第四部分:创新
对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 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高效,原因是分散信息的有效利用,而且需求能够更好地得到满足。
21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 - 推动市场经济的根本动力在"资源配置"效率之外,市场经济的根本活力在于创新,创新的推动力是企业家精神。担忧官僚体制扼杀创新与创业精神
经济增长的原因:
在已有的技术条件下添加资源使用(资本和劳动力);
发明新的技术(创新)
三个发展阶段的三类增长驱动力量:
发达国家:已经在技术前沿,仅仅能靠创新驱动。
贫穷国家:主要靠资源驱动。基本不须要靠创新驱动;
中等收入国家:在两者之间,资源驱动仍有空间,同一时候也要靠创新驱动。
中国企业的特征: 大而不强,基本特征: 中国制造、中国价格、中国速度、中国规模
创新困难的原因: 思维局限 - 人的大脑是为适应熟悉事务"设计"的。不是为适应不熟悉事务而"设计"的。组织局限: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为有效运营设计的。不是为创新设计的;利益局限:创新会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
所以创新须要勇气:突破思维框框、超越已有企业、打破现有格局
马云对于创新的论断: 非常多人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N"的力量:中国的"N"的力量- 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滴滴快的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深刻理解了GDP的内涵与外延,幸福与GDP无关,但没有GDP的幸福仅仅是空中楼阁,探究了货币的形成机制与货币政策、財政政策等宏观政府可用的调控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汇率机制会导致相应的货币与財政政策的失效问题,同一时候站在全球的角度来分析了国际金融与贸易的本质在于市场的全球化与联动化,铸就国际货币的优势在于掌控了国际金融的控制权,能够在全球征收铸币税,当前肆掠全球的金融危机的本质事实上就是资产负载表的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实施了国家援助从而提前结束了狭义金融危机,积极的社会化管控治理机制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经济执行轨迹,全球化市场与生产条件下各国协同的经济治理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剖析,改革篇能够发掘出中国经济腾飞的助推力,4个改革阶段的划分更加凸显了中国经济宏观治理的清晰脉络。增长篇明白告知了经济问题的本质就是解决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与匹配问题。而且展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是截然不同的;结构篇从产业、内外需、投资消费以及收入视角剖析了不同的经济结构所引发的问题,更因为基尼系数的持续扩大给社会带来了众多的不稳定因素;创新篇特别强调了在国家处在发达阶段。创新的推动力尤为明显。不仅仅是因为创新所带来更高的效率。更是因为它能够为我们创造更加新颖的消费形态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持续发展。在供给与需求的恒等式之上提供了增量恒等式的理念与方法;
四天的宏观经济学习,不仅仅向我们揭示了宏观经济的内在执行机理与本质,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明白经济的核心含义就是在于需求与供给的平衡问题。理解在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解析了政府那仅仅看得见的手是怎样进行治理与管控整个经济面。同一时候也剖析了市场那仅仅看不见的手怎样高效地配置市场资源以及满足社会基础需求方面的基础地位,同一时候展示了在创新环节的更加量级别的经济动态平衡模式。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