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偷个懒,拿以前的笔记凑个数:

皖北部分村落的变迁史

                ——逐渐长大的孩子的视角

安徽北部,简称皖北,包括跨淮河及淮河以北的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淮南、蚌埠市等几个城市。我出生于安徽北部宿州市一个普通村落,从小在农村长大,亲眼见证了近十年来我们村及周围几十个村子的变化。还从同学、亲戚以及自己平时游历了解到其他几个城市类似的变化。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村子里大部分人还都在家务农,农闲时总会在各个路口见到很多人在一起边吃饭边拉话(聊天);农忙时大家又几乎同时聚集到了地里:锄草、喷药、收割、种植,大多数还是人工收割,只有收好的麦子才用平板车或者拖拉机(少数家庭才有)拉到场(第二声)里(农村打麦子的地方)处理,俗称“打场”。

平日里,乡亲们也都不闲着。大多数家庭都喂养了成群的羊,所以大家每天都要放羊,割草喂羊;那时候还能见到个别年纪大一些的人几乎每天都在拾粪,据母亲说,她小时候每天也都要拾粪,现在(当时说的)拾粪的人明显要少多了。除此之外,每天露面最多的就是像我当时那么大的孩子们,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整天围着村子跑,后来也到邻近的村子去,总之,各个路口、各个角落都时不时会看到我们的身影。

除了这些常规的事情外,村子里还时不时会有一些令人惊喜的事情。像谁家儿子娶老婆,谁家闺女嫁人,都会让我们孩子甚至大人们兴奋几天;当然,有时候会见到有人打鱼,捉个鸟,也都会引来一群邻居或者熟悉的路人来围观。还有一件所有人都满心欢喜去做的事情就是——赶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男人们或是女人们,只要在集上能够碰到,基本上穿的都是自己最新的见人的衣服。

大概从我二年级的时候,也就是公元2002-2003年期间,村子上有些人家就不见了,要好久才能回来一次。据大人们说:他们去打工了。那时候并不能理解什么是打工,只是知道他们家平时见不到人,要到过年过节才能见到他们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回来。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还不是最早一批出外打工的人,在那早几年就有,只是我们从小就很少见到那些人,所以并没有在意,知道周围有人“不见”了,这才引起我们孩子的注意。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在我十岁那年,我也随着父亲一起到了城市里去上学。由于那个城市距离我家不是特别远,所以我每个周末还是照旧回家过。这样一来一去三年过去了(2008年),我也顺利地从小学毕业。有一次我回家,突然注意到村子里有一大半的人家都已经上了锁,有些原来的同学据说已经不上学了,而且有不少人像我一样,跟着爸妈到了城市里来念书。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父母出外打工,孩子依旧在家上学,这就增加了后来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的数字。我们的父母,再也没有人叫他们农民,而是换了一个名字——农民工。

一转眼又是七年过去了……

再回头来看看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村子。庄稼地里还是那些庄稼,地里的人却不见了,麦子的长势明显比以前好多了,却不是因为乡亲们变的勤劳了,基本上依赖于每年培育出的各种良种。拾粪的人彻底消失,几乎所有人用的都是化肥,几个个例用的还是当年的大粪,但是大家都叫它“有机肥”。经历了数十年大的变迁,这玩意儿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时髦。现在与之类似的是一个行业的崛起——绿色食品。不过,这和我们村子无缘,村子里除过一个电工和为数不多的平时在村镇里活跃的人以外所有人都出去做了农民工,甚至当年我的大部分同学。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成家,有些人还在苏州、上海等地打拼。

我不知道接下来该说说村子的现状,还是该介绍一下村里人的现状。

不如来看看过年时候我们村及周围村落的情况。2014年底,我像以前一样,回家过年,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所以,回家那天路上,我目睹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城市里各个路口车辆稀稀拉拉,两三里长的马路上,零零星星散落着不到二十辆车。就在我觉得这次回家会很快的时候,车子一转弯到了乡下一条刚修建不到两年通往镇上集市的水泥路面上。我呆了不到两秒钟,才发现父亲已经把车停在了路边。整条水泥路上大大小小全是私家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街道路口已经堵了好一阵子!

十几年前,在我们村子里见到一辆私家车,绝对会围上一圈子人来“观赏它”;十几年后的今天,不少人家在过年的时候能够开着自家的私家车回家过年。这是好的一面的代表,说明大多数人比原来有钱了,生活上比以前上升了不知道多少个层次。但是对于农村的这个村庄来说,虽然楼房也比以前多了好几倍,不过却并没有人住。这是我们那个地方,也是周围几个市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穴现象。由此也引发了另一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农村的空巢老人。在我们村子里,空巢老人的比例绝不下于百分之九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半年都未必能够见到一次自己的儿女,因为有些人已经不回家过年。

据不完全统计,萧县总人口一百多万,在外务工人员达到六十万以上。这还是两年前的数据,到今年又会大幅度增加,周围其他几个市县的情况也大致相似。我的感觉是农村人口比这些数据还要少,特别是六十岁以下的人口。真正在村子里,已经见不到多少年轻人,只是有一些老年人带着几个小孩在门口玩耍,聊着子女在外面的生活。

从大的角度来看,这或许就是所谓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现在农村正在兴起“承包土地”的现象,可能很多地方早已经有这种现象,但是在我们那里,的确是刚刚开始,还只是有个别的家庭把土地租赁给亲戚、邻居等亲近的人,大多数人还是由年迈的父母在家照看着,到农忙时回去一天,上午收割、直接到集市卖掉,下午耕种,距离近的第二天就可以回去继续工作。很少见得到有人家把庄稼储存着。

空穴、空巢,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将是我们那里农村的代名词。当然,人们还是很期望新农村的建设,虽然这看起来还是很遥远,但是有些试点地区确实已经完工——就在距离我们村大概五里地左右的集市旁边,而且,村里的水泥路大多已经修好。希望就在不久的将来。

总之,这是一代人的成长,一代人的改变,一代人的终结。

08-20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