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oroutine 是用户态自己实现的线程,调度方式遇到IO/阻塞点方式就会让出cpu时间(其实也看编译器的实现,如果TA在代码里面插入一些yield,也是可以的。 反正现在不是抢占式的。)

  2. 不能设置goroutine ID, 也拿不到(可以调用C API或者自己修改源码暴漏出来,实际上修改起来挺简单的,因为Go的源码写的非常简洁优雅)

  3. goroutine的栈会自动扩容(初始stack很小,2KB,这也是go程序内存占用很小的原因) 4.相对java,多线程调试工具链有待完善,不过我们目前也没有发现需要这种调试的地方,实在需要时通过profile工具和简单的日志就可以( 目前有一些第三方的工具,不过因为并不需要,我们也没有使用过)

  4. 开销非常小,同时运行几百万个一点问题都没有

  5. go func(..) {} ()

  6. golang的最大特点就是这个goroutine非常简单方便,实现功能,都只要按照人类最直接的思维模式写就好(反正可以开大量的goroutine),不像回调的方式那么碎片化(nodejs),也远远不像NIO那么复杂(netty).一句话: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写出来非常高性能的并发

package main
import (
    "log"
    "sync"
    "sync/atomic"
    "time"
)
var total int32 = 0
func main() {
    // 控制子线程的任务进行,等同于Map/Reduce处理
    wg := &sync.WaitGroup{}
    // 统计运行时间
    ts := time.Now()
    // 启动100万个线程,每个线程执行100次加1的任务,这里使用了锁,防止脏数据
    for i := 0; i < 1000000; i++ {
        // go标记的函数,自动在一个 新的线程中去执行
        go func() {
            // 控制器的执行任务+1
            wg.Add(1)
            // 子线程结束时,控制器的任务执行完成
            defer wg.Done()
            for i := 0; i < 100; i++ {
                atomic.AddInt32(&total, 1)
            }
        }()
    }
    // 这里主线程休眠一小短时间,防止子线程的任务控制wg.Add(1)还没有触发,主线程就执行完毕
    time.Sleep(1 * time.Millisecond)
    // 等待子线程的任务完成
    wg.Wait()
    // 输出最终运行时间
    log.Printf("启动100万个线程并执行计算任务完成,总计耗时:%v(毫秒)\n", time.Now().Sub(ts).Nanoseconds()/1000000)
    // 输出最终结果
    log.Println("最终计算结果为", total)
}
05-10 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