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两栏布局基本HTML和CSS
首先创建基本的HTML布局和最基本的样式。
基本的样式是,两个盒子相距20px, 左侧盒子宽120px,右侧盒子宽度自适应
<div class="wrapper" id="wrapper">
<div class="left">
左边固定宽度,高度不固定 </br> </br></br></br>高度有可能会很小,也可能很大。
</div>
<div class="right">
这里的内容可能比左侧高,也可能比左侧低。宽度需要自适应。</br>
基本的样式是,两个div相距20px, 左侧div宽 120px
</div>
</div>
基本的CSS样式如下:
.wrapper {
padding: 15px 20px;
border: 1px dashed #ff6c60;
}
.left {
width: 120px;
border: 5px solid #ddd;
}
.right {
margin-left: 20px;
border: 5px solid #ddd;
}
下面的代码都是基于这套基本代码做覆盖
,通过给容器添加不同的类来实现效果。
二 七种CSS
1、双inline-block
.wrapper-inline-block {
box-sizing: content-box;
font-size: 0; // 消除空格的影响
}
.wrapper-inline-block .left,
.wrapper-inline-block .right {
box-sizing: border-box;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top; // 顶端对齐
font-size: 14px;
}
.wrapper-inline-block .right {
width: calc(100% - 140px);
}
这种方法是通过width: calc(100% - 140px)
来动态计算右侧盒子的宽度。需要知道右侧盒子距离左边的距离
,以及左侧盒子具体的宽度(content+padding+border)
,以此计算父容器宽度的100%需要减去的数值。
同时,还需要知道右侧盒子的宽度是否包含border的宽度。 在这里,为了简单的计算右侧盒子准确的宽度,设置了子元素的box-sizing:border-box;
以及父元素的box-sizing: content-box;
。
同时,作为两个inline-block
的盒子,必须设置vertical-align来使其顶端对齐
。 另外,为了准确地应用计算出来的宽度,需要消除div之间的空格
,需要通过设置父容器的font-size: 0;
,或者用注释消除html中的空格等方法。
缺点:
- 需要知道左侧盒子的宽度(content+padding+border),
- 两个盒子的距离
- 设置各个元素的box-sizing
- 需要消除空格字符的影响
- 需要设置vertical-align: top满足顶端对齐(display:inline-block)。
2、双float
.wrapper-double-float {
overflow: auto; // 清除浮动
box-sizing: content-box;
}
.wrapper-double-float .left,
.wrapper-double-float .right {
float: left;
box-sizing: border-box;
}
.wrapper-double-float .right {
width: calc(100% - 140px);
}
本方案和双float方案原理相同,都是通过动态计算宽度来实现自适应。但是,由于浮动的block元素在有空间的情况下会依次紧贴,排列在一行,所以无需设置display: inline-block;,自然也就少了顶端对齐,空格字符占空间等问题。
不过由于应用了浮动,父元素需要清除浮动
。
缺点:
- 需要知道左侧盒子的宽度
- 两个盒子的距离
- 设置各个元素的box-sizing
- 父元素需要清除浮动
3、float+margin-left
.wrapper-float {
overflow: hidden; // 清除浮动
}
.wrapper-float .left {
float: left;
}
.wrapper-float .right {
margin-left: 150px;
}
上面两种方案都是利用了CSS的calc()函数来计算宽度值。下面两种方案则是利用了block级别的元素盒子的宽度具有填满父容器,并随着父容器的宽度自适应的流动特性。 但是block级别的元素都是独占一行的,所以要想办法让两个block排列到一起。 我们知道,block级别的元素会认为浮动的元素不存在
,但是inline级别的元素能识别到浮动的元素。这样,block级别的元素就可以和浮动的元素同处一行了。 为了让右侧盒子和左侧盒子保持距离,需要为左侧盒子留出足够的距离。这个距离的大小为左侧盒子的宽度以及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之和。然后将该值设置为右侧盒子的margin-left。
缺点:
- 需要清除浮动
- 需要计算右侧盒子的margin-left
4、absolute+margin-left
另外一种让两个block排列到一起的方法是对左侧盒子使用position: absolute的绝对定位。这样,右侧盒子也能无视掉它。
.wrapper-absolute .left {
position: absolute;
}
.wrapper-absolute .right {
margin-left: 150px;
}
缺点:
- 使用了绝对定位,若是用在某个div中,需要
更改父容器的position
。 - 没有清除浮动的方法,若
左侧盒子高于右侧盒子
,就会超出父容器的高度。因此只能通过设置父容器的min-height
来放置这种情况。
5、float+BFC
上面的方法都需要通过左侧盒子的宽度,计算某个值,下面三种方法都是不需要计算的。只需要设置两个盒子之间的间隔。
.wrapper-float-bfc {
overflow: auto;
}
.wrapper-float-bfc .left {
float: left;
margin-right: 20px;
}
.wrapper-float-bfc .right {
margin-left: 0;
overflow: auto;
}
这个方案同样是利用了左侧浮动,但是右侧盒子通过overflow: auto;形成了BFC
,因此右侧盒子不会与浮动的元素重叠。
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为左侧的浮动盒子设置margin-right,就可以实现两个盒子的距离了。而右侧盒子是block级别的,所以宽度能实现自适应。
缺点:
- 父元素需要清除浮动
6、flex
.wrapper-flex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flex-start;
}
.wrapper-flex .left {
flex: 0 0 auto;
}
.wrapper-flex .right {
flex: 1 1 auto;
}
flex可以说是最好的方案了,代码少,使用简单。有朝一日,大家都改用现代浏览器,就可以使用了。
注意
flex容器的一个默认属性值:align-items: stretch;
。这个属性导致了列等高的效果。 为了让两个盒子高度自动,需要设置:align-items: flex-start;
7、grid
又一个新型的布局方式。可以满足需求,但这并不是它发挥用处的真正地方。
.wrapper-grid {
display: grid;
grid-template-columns: 120px 1fr;
align-items: start;
}
.wrapper-grid .left,
.wrapper-grid .right {
box-sizing: border-box;
}
.wrapper-grid .left {
grid-column: 1;
}
.wrapper-grid .right {
grid-column: 2;
}
注意:
grid布局也有列等高的默认效果。需要设置:align-items: start;
。- grid布局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小地方和flex不同:在使用margin-left的时候,grid布局默认是box-sizing设置的盒宽度之间的位置。而flex则是使用两个div的border或者padding外侧之间的距离。
三 极限情况
最后可以再看一下在父容器极限小的情况下
,不同方案的表现。主要分成四种情况:
- 动态计算宽度的情况
两种方案: 双inline-block方案和双float方案。宽度极限小时,右侧的div宽度会非常小,由于遵循流动布局,所以右侧div会移动到下一行
。
- 动态计算右侧margin-left的情况
两种方案: float+margin-left方案和absolute+margin-left方案。宽度极限小时,由于右侧的div忽略了文档流中左侧div的存在,所以其依旧会存在于这一行,并被隐藏
。
- float+BFC方案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由于BFC与float的特殊关系,右侧div在宽度减小到最小后,也会掉落到下一行
。
- flex和grid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默认两种布局方式都不会放不下的div移动到下一行。不过 flex布局可以通过 flex-flow: wrap;来设置多余的div移动到下一行。 grid布局暂不支持
。
原文: https://blog.csdn.net/qq_36658051/article/details/8198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