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常常是书读一遍,过后脑子却空白一片。旁人问起感受,只能以不错、很好作答。更有甚者,有时翻阅豆瓣才发现一本书竟早已「读过」,这事儿可真叫尴尬。为了对付这症状,我笔记也做过,思维导图也画过,奈何只是把书中内容摘进印象笔记,它们还是没种在我脑子里。旁人叫我简单讲讲,我兴许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但往往乱而无章,甚至是篡改作者原意,到头来讲的都是自己的粗浅理解。
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读书绝不仅是做笔记的事。就像当年在学校,学神也往往不是笔记做得最勤快的。如何尽快消化所学并善加运用,才是核心所在。泛言之,所有知识向(叫功利向也可)的阅读,都应该抱住这个鹄的,并且心中至少常系两条问题:
- 这事儿的本质是什么?
-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从我最近的阅读体会讲讲。
阅读强度
最近是在啃书,但啃的是教材。年底要考 CFA,我又没什么金融基础,所以这条路走得比较艰辛。六月看完一本会计,七月看完数理方法,每周花在上边的时间大概八小时。多不算多,但极耗脑力,小说我大可以没日没夜地读,但读教材,往往两三小时便使我脑子停转,一段时间里,不想再做任何事。
阅读效果却十分显著。这种高强度的阅读迅速在我脑海里搭建出金融框架,而且在生成框架的同时,许多过往的行为方式已被优化。举例而言,学完会计里「库存」一章,我便开始着手调整自己的书影音管理。过去的库存积压得多,过上一年都未必消化,而不消化,就不产生收益。联系上会计的上下文,你要不抓紧消化库存(卖出),要不就「勾销」(直接删除),至少要「调低账面价值」(并入「真的不想读啊」文件夹)。单纯放在那里,没有用。
这样的阅读使我感到自己真在吃进信息,并不断将它们化为己用。换言之,我能感到自己正在生长出一重经济、金融的视角。那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金融即是讲收益与风险如何平衡,到经济,则是讲供与求这组关系。那结构是什么?CFA 的教案已写得相当清楚,除了会计、数理,还有就是公司金融、股与债、衍生品、多元投资、道德等等,通过五六本书的合力,金融的世界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描绘。
这种感觉,宛如看见一个新世界徐徐铺展在你眼前。而这,才是我的阅读目的。
不管是书、影、音还是与人辩论、请教,都是使我接近真实的方式。我越接近真实,我就越能做对决策。当然这种过程很累、非常累,我想任何经历过司法考试、注册会计考试等的人都有体会,这与读闲书不同,与泛读也不同,这是精读、是高强度的阅读。在过程中,你会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头脑耗尽。你想放弃。
所以在开启这样的阅读以前,请务必找准自己的热情。我是真的想要理解经济金融世界的运行,才会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样的阅读强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煎熬与痛苦。不然,我当然更是想继续抱着我的《倚天屠龙记》读了,多美好啊,左拥右抱,四女同舟何所望。
这张图很羞耻,很乱,也很贪心,但还是放上来,为说明我热情的来由
但如果你也愿意尝试这样高强度的阅读,那我愿意继续分享一点我的心得与体会给你。
必须试错
想要真正学点东西,读书就不能停留在信手翻阅的程度。仅做摘录也不够,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正确,也很难将书上的道理与现实情况相关联。于是读到的很多道理就成了空中楼阁,然后被人批评作:鸡汤。
但书上写的和现实里运行的,中间就是有着一道深深的鸿沟哇。譬如最近学蛙泳,颠来倒去其实就那几个动作,教练反反复复就那几句话:身体放松、双腿打开、脚腕锁住、并腿排水,但我就是做不到啊。我知道蛙泳的道理还背得滚瓜烂熟,但就是游不动,又呛水。
好在我有教练。教练不仅示范给我看,还手把手帮我矫正动作。我终于慢慢知道该如何做。
那阅读中的教练在哪里?把书中的道理,如何化为实践?在题目里。这同样是别人给我的反馈。
教材的优势,就在于它常配有习题。而习题的本质,就是告诉你哪里理解错了,必须重新来过。一遍遍地刷习题,就是使思维自洽的过程。
这个过程相当痛苦。今年早些时候学写代码,有时明明觉得逻辑没错,测试却总跑不对,简直抓狂。但每当当我苦想、查 Stack Overflow、问码农,终于抓住 bug 后,那一瞬脑袋里仿若绽开烟花,一扇新的窗户从此推开。并且我深深知道,这个位置我再也不会犯错了。
从编程到金融,这点思想得以继承:做题不仅不是畏途,相反,这是必备过程,且往往比单纯阅读更行之有效。因为它更主动。读书有时还会读着走神,小说翻过两三页,才发现一字都没读进脑袋。但做题则要求我必须思考。而这正是痛苦所在。但它值得。
如果说什么时候知识最能种进我的脑海,那就是在这样不断试错的过程里。我能够做对这件事,是因为可能出现的很多其他错误,我都犯过。比如在 Python 里把 while 的首字母 w 大写:)
假设你同意我的结论,把做题放入阅读的重要一环。那现在,你又会遇到问题。问题是,不是所有好书,都配有习题。那我该如何校验自己的思考,确保我能领会到作者原意,并且尽可能地能将书中的道理,拖入实践当中?
简单,和懂的人交流。
接纳反驳
别人的反驳就是我的良药。这和做题一样,可以迅速帮我纠正思维中的偏误。只是这更不舒服。每个人心底都有「ego」,总觉得自己才是对的,遇到批评,总想反驳。我明明知道这是「我执」,要放下,奈何这过程简直剜心。
举个例子。我是文科生,最近学 CFA 中的数理,每每觉得自己遇上了新概念。正态分布、自由度、假设检验、贝叶斯公式,这些东西我都想与学统计、数学的俩室友讨论。问题是这些东西我觉得新鲜,他们却觉得再入门不过,偏偏理工男又都直白,于是我连续被吊打了一个月:
- 「这你都不会。」
- 「不是积个分就有了吗?」
- 「Stochastic 怎么都不认识?」
这一个月,我自以为的高中数学基础,一路被他们说到了小学水平。好在他们嘴巴毒心却软,一句刻薄话过后,往往会长篇累牍加以解释,往往点中关窍,胜我摸黑走路一整晚。不过尽管我很感谢他们,却也在默默等待时机,期待将来谈到文史哲,我能抛出一句:
「Mesopotamia 怎么都不认识?」
总而言之,读书这事虽然静,虽然很可以一个人做,但尽量不要单打独斗。读书的本质是接受作者单方向的灌输,然而听着听着,你心底总有问题想问,又或在潜意识里形成理解偏误。这时,有题做题,有人问人,而这些都是消化书里内容的必由之路。
全面铺开
上文的读书思路主要是关于说理书,而不是故事书;读的是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目的在于掌握某一块的知识。往小了说,是一项技巧;往中间说是技能;往大说则是形成一项思维方式。
若想形成思维方式,那就更不是读一本书便够的事。你得比较着读、铺开来读。同一门类下的许多本书,许多个作者,互相间都在交叉印证。这点我也是刚刚开始,只能简单分享。
近年想要进行的专题阅读
如上图,我现在的兴趣围绕在经济金融、人际关系、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上。但编程主要靠练不靠读,人际靠的也是多见、多说,而不是多读、多写。所以我将阅读重点放在另外两项。而这里我想说的是,当将阅读具体到某一专题,便请不要再被信息的「传播介质」所影响,换言之,当你想搞明白什么,不必把信息来源局限于书。
如我学CFA,主教材自然是课本,但除了读书做题,我还在「得到」上订阅了「香帅的北大金融课」,从另一角度构建金融世界观。对会计,则打算另读《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看看如何分析现实中茅台财报;数理,尤其是统计,则观看 YouTube上的 jbstatistics 加以辅助,原因无他,作为金融课里讲的数理实在太浅,没头没尾地抛个公式,然后叫你记住,叫人恼火。比较有意思的是学公司金融一章,我在看《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和《大国崛起》是同班制作人马。
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找来读的、看的、听的。我非常高兴,它们之间互有补充,交叉印证,大大强化了我的理解。再举例,仅是 YouTube 上 IFT 提供的章节视频解读,就已经帮到我太多,要知教材往往一章便是三四十页的英文,看久了真让人吐血,那先听几段老师的讲解,至少我能在截图的闲暇中吃两根香蕉一颗橙,补一补消耗的脑力。
再者,我最近见人都有意无意地与之相关,比如你找交易员同学见一面,问一问涡轮(Warrants)到底怎样发、怎样做、赚钱的模型是怎样的,很多就很清楚了,同时清楚的,还有课本与实际间到底存在多少出入。
总而言之,我最后是要搞明白问题,是要对某一块形成真实的理解,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而不是具体读完某一本书。大言不惭地讲,书也都是人写的,只是暂时他们掌握的信息量远远高过我。我总是在提醒自己,只要握住求知这个最终目的,那手段尽可以丰富多彩。
无非是搞明白这件事而已。
学习 CFA 的框架图
一点废话
老实说,很多场景下我觉得读书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从根本上讲,有的人擅长看文字,也有的人擅长听语音、记动作。我擅长阅读,不擅长记动作,所以游泳学得艰难,读书却可以很投入。凡事想着充分发挥所长,才是高效的路。比如听觉思维的人,就该多听少看。另外,因技术进步而引入的新鲜路径,则是人人都应当把握的好处,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红利。
比如利用「扇贝」,我已背了一万五千单词;比如在 edX 上我进行了 Python 入门,非常喜欢,最后还买了证书,当作给挚爱的老师刷了大火箭。再有我正给自己建立归档及检索系统,很多东西从此毋需过多记忆。博闻强识是上个时代的优点,现在既然印象笔记随身携带,还记那么多做什么?观其大略即可,最要紧的是记逻辑关系。
而这正是开篇我提出的那两条:
- 这事儿的本质是什么?
-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只有当我时刻保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才不会迷失在「要抓紧读完,快点快点,还剩几页」里。我才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头疼着思考,直到收获破晓般的领悟。
再多讲一点废话,读书读书,关键还是你到底想在书里找什么。过去我读网文,找的实际上是「扮猪吃老虎」、是「妻妾成群」,以填补现实中的虚空。现在回顾,当时的我好可怜。因为幻觉永远是幻觉,我只会越来越沉浸在假象里,与现实中的斑斓多姿只会越隔越远。而现在,即使我念兹在兹的还是窈窕淑女,却再也不是从种马文中寻觅了。我找的是穿衣打扮、健身护肤、谈吐举止,以及其他一切现实可行的种种。
长久看,这注定是一条痛苦的路。《闻香识女人》里的一句台词代表了我曾经的选择: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苦了。然而现在,我终于逐渐在理解《少有人走的路》里的这几句: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希望大家都能够变得更好,既能够在书海里遨游,也能在现实里驰骋。本来还有挺多想要分享,但这篇文已经写得太长,资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