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VIP服务
在网络的初期,网民很少,服务器完全无压力,那时的技术也没有现在先进,通常用一个线程来全程跟踪处理一个请求。因为这样最简单。
其实代码实现大家都知道,就是服务器上有个ServerSocket在某个端口监听,接收到客户端的连接后,会创建一个Socket,并把它交给一个线程进行后续处理。
线程主要从Socket读取客户端传过来的数据,然后进行业务处理,并把结果再写入Socket传回客户端。
由于网络的原因,Socket创建后并不一定能立刻从它上面读取数据,可能需要等一段时间,此时线程也必须一直阻塞着。在向Socket写入数据时,也可能会使线程阻塞。
这里准备了一个示例,主要逻辑如下:
客户端:创建20个Socket并连接到服务器上,再创建20个线程,每个线程负责一个Socket。
服务器端:接收到这20个连接,创建20个Socket,接着创建20个线程,每个线程负责一个Socket。
为了模拟服务器端的Socket在创建后不能立马读取数据,让客户端的20个线程分别休眠5-10之间的一个随机秒数。
客户端的20个线程会在第5秒到第10秒这段时间内陆陆续续的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服务器端的20个线程也会陆陆续续接收到数据。
执行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服务器端确实为每个连接创建一个线程,共创建了20个线程。
客户端进入休眠约5-10秒,模拟连接上数据不就绪,服务器端线程在等待,等待时间约5-10秒。
客户端陆续结束休眠,往连接上写入1M数据,服务器端开始读取数据,整个读取过程约1秒。
可以看到,服务器端的工作线程会把时间花在“等待数据”和“读取数据”这两个过程上。
这有两个不好的地方:
一是有很多客户端同时发起请求的话,服务器端要创建很多的线程,可能会因为超过了上限而造成崩溃。
二是每个线程的大部分时光中都是在阻塞着,无事可干,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开头已经说了那个年代网民很少,所以,不可能会有大量请求同时过来。至于资源浪费就浪费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来个简单的小例子:
饭店共有10张桌子,且配备了10位服务员。只要有客人来了,大堂经理就把客人带到一张桌子,并安排一位服务员全程陪同。
即使客人暂时不需要服务,服务员也一直在旁边站着。可能觉着是一种浪费,其实非也,这就是尊贵的VIP服务。
其实,VIP映射的是一对一的模型,主要体现在“专用”上或“私有”上。
真正的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原本指的是,在通信方面,多种信号或数据(从宏观上看)交织在一起,使用同一条传输通道进行传输。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通道的传输能力,另一方面自然是省时省力省钱啦。
其实这个概念非常的“生活化”,随手就可以举个例子:
一条小水渠里水在流,在一端往里倒入大量乒乓球,在另一端用网进行过滤,把乒乓球和水流分开。
这就是一个比较“土”的多路复用,首先在发射端把多种信号或数据进行“混合”,接着是在通道上进行传输,最后在接收端“分离”出自己需要的信号或数据。
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这里的重点其实就是处理好“混合”和“分离”,对于不同的信号或数据,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比如以前的有线电视是模拟信号,即电磁波。一家一般只有一根信号线,但可以同时接多个电视,每个电视任意换台,互不影响。
这是由于不同频率的波可以混合和分离。(当然,可能不是十分准确,明白意思就行了。)
再比如城市的高铁站一般都有数个站台供高铁(同时)停靠,但城市间的高铁轨道单方向只有一条,如何保证那么多趟高铁安全运行呢?
很明显是分时使用,每趟高铁都有自己的时刻。多趟高铁按不同的时刻出站相当于混合,按不同的时刻进站相当于分离。
总结一下,多路指的是多种不同的信号或数据或其它事物,复用指的是共用同一个物理链路或通道或载体。
可见,多路复用技术是一种一对多的模型,“多”的这一方复用了“一”的这一方。
其实,一对多的模型主要体现在“公用”上或“共享”上。
您先看着,我一会再过来
一对一服务是典型的有钱任性,虽然响应及时、服务周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毕竟还是“屌丝”多嘛,那就来个共享服务吧。
所以实际当中更多的情况是,客人坐下后,会给他一个菜单,让他先看着,反正也不可能立马点餐,服务员就去忙别的了。
可能不时的会有服务员从客人身旁经过,发现客人还没有点餐,就会主动去询问现在需要点餐吗?
如果需要,服务员就给你写菜单,如果不需要,服务员就继续往前走了。
这种情况饭店整体运行的也很好,但是服务员人数少多了。现在服务10桌客人,4个服务员绰绰有余。(这节省的可都是纯利润呀。)
因为10桌客人同时需要服务的情况几乎是不会发生的,绝大部分情况都是错开的。如果真有的话,那就等会好了,又不是120/119,人命关天的。
回到代码里,情况与之非常相似,完全可以采用相同的理论去处理。
连接建立后,找个地方把它放到那里,可以暂时先不管它,反正此时也没有数据可读。
但是数据早晚会到来的,所以,要不时的去询问每个连接有数据没有,有的话就读取数据,没有的话就继续不管它。
其实这个模式在Java里早就有了,就是Java NIO,这里的大写字母“N”是单词“New”,即“新”的意思,主要是为了和上面的“一对一”进行区分。
先铺垫一下吧
现在需要把Socket交互的过程再稍微细化一些。客户端先请求连接,connect,服务器端然后接受连接,accept,然后客户端再向连接写入数据,write,接着服务器端从连接上读出数据,read。
和打电话的场景一样,主叫拨号,connect,被叫接听,accept,主叫说话,speak,被叫聆听,listen。主叫给被叫打电话,说明主叫找被叫有事,所以被叫关注的是接通电话,听对方说。
客户端主动向服务器端发起请求,说明客户端找服务器端有事,所以服务器端关注的是接受请求,读取对方传来的数据。这里把接受请求,读取数据称为服务器端感兴趣的操作。
在Java NIO中,接受请求的操作,用OP_ACCEPT表示,读取数据的操作,用OP_READ表示。
我决定先过一遍饭店的场景,让首次接触Java NIO的同学不那么迷茫。就是把常规的场景进行了定向整理,稍微有点刻意,明白意思就行了。
1、专门设立一个“跑腿”服务员,工作职责单一,就是问问客人是否需要服务。
2、站在门口接待客人,本来是大堂经理的工作,但是他不愿意在门口盯着,于是就委托给跑腿服务员,你帮我盯着,有人来了告诉我。
于是跑腿服务员就有了一个任务,替大堂经理盯梢。终于来客人了,跑腿服务员赶紧告诉了大堂经理。
3、大堂经理把客人带到座位上,对跑腿服务员说,客人接下来肯定是要点餐的,但是现在在看菜单,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好,所以你不时的过来问问,看需不需要点餐,需要的话就再喊来一个“点餐”服务员给客人写菜单。
于是跑腿服务员就又多了一个任务,就是盯着这桌客人,不时来问问,如果需要服务的话,就叫点餐服务员过来服务。
4、跑腿服务员在某次询问中,客人终于决定点餐了,跑题服务员赶紧找来一个点餐服务员为客人写菜单。
5、就这样,跑腿服务员既要盯着门外新过来的客人,也要盯着门内已经就坐的客人。新客人来了,通知大堂经理去接待。就坐的客人决定点餐了,通知点餐服务员去写菜单。
事情就这样一直循环的持续下去,一切,都挺好。角色明确,职责单一,配合很好。
大堂经理和点餐服务员是需求的提供者或实现者,跑腿服务员是需求的发现者,并识别出需求的种类,需要接待的交给大堂经理,需要点餐的交给点餐服务员。
哈哈,Java NIO来啦
代码的写法非常的固定,可以配合着后面的解说来看,这样就好理解了,如下:
它的大致处理过程如下:
1、定义一个选择器,Selector。
相当于设立一个跑腿服务员。
2、定义一个服务器端套接字通道,ServerSocketChannel,并配置为非阻塞的。
相等于聘请了一位大堂经理。
3、将套接字通道注册到选择器上,并把感兴趣的操作设置为OP_ACCEPT。
相当于大堂经理给跑腿服务员说,帮我盯着门外,有客人来了告诉我。
4、进入死循环,选择器不时的进行选择。
相当于跑腿服务员一遍又一遍的去询问、去转悠。
5、选择器终于选择出了通道,发现通道是需要Acceptable的。
相当于跑腿服务员终于发现门外来客人了,客人是需要接待的。
6、于是服务器端套接字接受了这个通道,开始处理。
相当于跑腿服务员把大堂经理叫来了,大堂经理开始着手接待。
7、把新接受的通道配置为非阻塞的,并把它也注册到了选择器上,该通道感兴趣的操作为OP_READ。
相当于大堂经理把客人带到座位上,给了客人菜单,并又把客人委托给跑腿服务员,说客人接下来肯定是要点餐的,你不时的来问问。
8、选择器继续不时的进行选择着。
相当于跑腿服务员继续不时的询问着、转悠着。
9、选择器终于又选择出了通道,这次发现通道是需要Readable的。
相当于跑腿服务员终于发现了一桌客人有了需求,是需要点餐的。
10、把这个通道交给了一个新的工作线程去处理。
相当于跑腿服务员叫来了点餐服务员,点餐服务员开始为客人写菜单。
11、这个工作线程处理完后,就被回收了,可以再去处理其它通道。
相当于点餐服务员写好菜单后,就走了,可以再去为其他客人写菜单。
12、选择器继续着重复的选择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相当于跑腿服务员继续着重复的询问、转悠,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大堂经理相当于服务器端套接字,跑腿服务员相当于选择器,点餐服务员相当于Worker线程。
启动服务器端代码,使用同一个客户端代码,按相同的套路发20个请求,结果如下:
服务器端接受20个连接,创建20个通道,并把它们注册到选择器上,此时不需要额外线程。
当某个通道已经有数据时,才会用一个线程来处理它,所以,线程“等待数据”的时间是0,“读取数据”的时间还是约1秒。
因为20个通道是陆陆续续有数据的,所以服务器端最多时是6个线程在同时运行的,换句话说,用包含6个线程的线程池就可以了。
对比与结论:
处理同样的20个请求,一个需要用20个线程,一个需要用6个线程,节省了70%线程数。
在本例中,两种感兴趣的操作共用一个选择器,且选择器运行在主线程里,Worker线程是新的线程。
其实对于选择器的个数、选择器运行在哪个线程里、是否使用新的线程来处理请求都没有要求,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比如说redis,和处理请求相关的就一个线程,选择器运行在里面,处理请求的程序也运行在里面,所以这个线程既是I/O线程,也是Worker线程。
当然,也可以使用两个选择器,一个处理OP_ACCEPT,一个处理OP_READ,让它们分别运行在两个单独的I/O线程里。对于能快速完成的操作可以直接在I/O线程里做了,对于非常耗时的操作一定要使用Worker线程池来处理。
这种处理模式就是被称为的多路复用I/O,多路指的是多个Socket通道,复用指的是只用一个线程来管理它们。
再稍微分析一下
一对一的形式,一个桌子配一个服务员,一个Socket分配一个线程,响应速度最快,毕竟是VIP嘛,但是效率很低,服务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站着,线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
多路复用的形式,所有桌子共用一个跑腿服务员,所有Socket共用一个选择器线程,响应速度肯定变慢了,毕竟是一对多嘛。但是效率提高了,点餐服务员在需要点餐时才会过去,工作线程在数据就绪时才会开始工作。
从VIP到多路复用,形式上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其本质是从一对一到一对多的转变,其实就是牺牲了响应速度,换来了效率的提升,不过综合性能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就饭店而言,究竟几张桌子配一个跑腿服务员,几张桌子配一个点餐服务员,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一定会有一个最优解。
就程序而言,究竟需要几个选择器线程,几个工作线程,经过评估测试后,也会有一个最优解。
一旦达到最优解后,就不可能再提升了,这同样是由多路复用这种一对多的形式所限制的。就像一对一的形式限制一样。
人们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如何对多路复用继续提升呢?答案一定是具有颠覆性的,即抛弃多路复用,采用全新的形式。
还以饭店为例,如何在最优解的情况下,既要继续减少服务员数量,还要使效率提升呢?可能有些朋友已经猜到了,那就是抛弃服务员服务客人这种模式,把饭店改成自助餐厅。
在客人进门时,把餐具给他,并告诉他就餐时长、不准浪费等这些规则,然后就不用管了。客人自己选餐,自己吃完,自己走人,不用再等服务员了,因此也不再需要服务员了。(收拾桌子的除外。)
这种模式对应到程序里,其实就是AIO,在Java里也早就有了。
嘻嘻,Java AIO来啦
代码的写法非常的固定,可以配合着后面的解说来看,这样就好理解了,如下:
它的大致处理过程如下:
1、初始化一个AsynchronousServerSocketChannel对象,并开始监听
2、通过accept方法注册一个“完成处理器”的接受连接回调,即CompletionHandler,用于在接受到连接后的相关操作。
3、当客户端连接过来后,由系统来接受,并创建好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对象,然后触发该回调,并把该对象传进该回调,该回调会在Worker线程中执行。
4、在接受连接回调里,再次使用accept方法注册一次相同的完成处理器对象,用于让系统接受下一个连接。就是这种注册只能使用一次,所以要不停的连续注册,人家就是这样设计的。
5、在接受连接回调里,使用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对象的read方法注册另一个接受数据回调,用于在接受到数据后的相关操作。
6、当客户端数据过来后,由系统接受,并放入指定好的ByteBuffer中,然后触发该回调,并把本次接受到的数据字节数传入该回调,该回调会在Worker线程中执行。
7、在接受数据回调里,如果数据没有接受完,需要再次使用read方法把同一个对象注册一次,用于让系统接受下一次数据。这和上面的套路是一样的。
8、客户端的数据可能是分多次传到服务器端的,所以接受数据回调会被执行多次,直到数据接受完为止。多次接受到的数据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数据,这个一定要处理好。
9、关于ByteBuffer,要么足够的大,能够装得下完整的客户端数据,这样多次接受的数据直接往里追加即可。要么每次把ByteBuffer中的数据移到别的地方存储起来,然后清空ByteBuffer,用于让系统往里装入下一次接受的数据。
注:如果出现ByteBuffer空间不足,则系统不会装入数据,就会导致客户端数据总是读不完,极有可能进入死循环。
启动服务器端代码,使用同一个客户端代码,按相同的套路发20个请求,结果如下:
系统接受到连接后,在工作线程中执行了回调。并且在回调中执行了read方法,耗时是0,因为只是注册了个接受数据的回调而已。
系统接受到数据后,把数据放入ByteBuffer,在工作线程中执行了回调。并且回调中可以直接使用ByteBuffer中的数据。
接受数据的回调被执行了多次,多次接受到的数据加起来正好等于客户端传来的数据。
因为系统是接受到数据后才触发的回调,所以服务器端最多时是3个线程在同时运行回调的,换句话说,线程池包含3个线程就可以了。
对比与结论:
处理同样的20个请求,一个需要用20个线程,一个需要用6个线程,一个需要3个线程,又节省了50%线程数。
注:不用特别较真这个比较结果,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已。哈哈。
三种处理方式的对比
第一种是阻塞IO,阻塞点有两个,等待数据就绪的过程和读取数据的过程。
第二种是阻塞IO,阻塞点有一个,读取数据的过程。
第三种是非阻塞IO,没有阻塞点,当工作线程启动时,数据已经(被系统)准备好可以直接用了。
可见,这是一个逐步消除阻塞点的过程。
再次来谈谈各种IO:
只有一个线程,接受一个连接,读取数据,处理业务,写回结果,再接受下一个连接,这是同步阻塞。这种用法几乎没有。
一个线程和一个线程池,线程接受到连接后,把它丢给线程池中的线程,再接受下一个连接,这是异步阻塞。对应示例一。
一个线程和一个线程池,线程运行selector,执行select操作,把就绪的连接拿出来丢给线程池中的线程,再执行下一次的select操作,就是多路复用,这是异步阻塞。对应示例二。
一个线程和一个线程池,线程注册一个accept回调,系统帮我们接受好连接后,才触发回调在线程池中执行,执行时再注册read回调,系统帮我们接受好数据后,才触发回调在线程池中执行,就是AIO,这是异步非阻塞。对应示例三。
redis也是多路复用,但它只有一个线程在执行select操作,处理就绪的连接,整个是串行化的,所以天然不存在并发问题。只能把它归为同步阻塞了。
BIO是阻塞IO,可以是同步阻塞,也可以是异步阻塞。AIO是异步IO,只有异步非阻塞这一种。因此没有同步非阻塞这种说法,因为同步一定是阻塞的。
注:以上的说法是站在用户程序/线程的立场上来说的。
建议把代码下载下来,自己运行一下,体会体会:
https://github.com/coding-new-talking/java-code-demo.git
(END)
作者是工作超过10年的码农,现在任架构师。喜欢研究技术,崇尚简单快乐。追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技术,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看懂并记住。下面是公众号和知识星球的二维码,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