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严峻,***知名景点日月潭早前变身“日月滩”,掀起了一波“打卡”热。除了各种“龟裂土地”“坑洞”“垃圾满地”景象外,18日,有民众在这里发现了一块疑似清朝的墓碑,惊呼“挖到宝”。有岛内专家推测,墓碑上的先人,可能是清朝时期第一批来***开垦的汉人。
综合台媒报道,***旱情持续恶化,中南部地区用水尤其紧张。此前,从警方拍摄的监测画面可以发现,已有大片河床果路,还有的地方只见泥沙,]有水流。
***知名景点日月潭也水位见底。面对如此严峻的干旱,4月11日,***气象部门负责人郑明典直言,“没见过”。
湖水干,“奇观”现。
“土色地面龟裂成块,潭底干枯、寸草不生”;
3月底,由于无法忍受潭底散发的恶臭,当地居民号召上百名志愿者,参与到了清理潭底的行动中,清出了整整一吨的垃圾。
上周,有民众去游玩,又捡到了对讲机……
到了周六(17日),“挖宝”日月潭终于有“收获”了。
当晚,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透露有人告诉他,自己去日月潭游玩时,发现了一个275年前的“古迹”。
从其发布的图片来看,这块古迹祖籍堂号为“永屯”(广西省),左边刻有“阳男子孙立石”,中间是“蔡公讳天牌佳城”,“佳成”即墓地,典出《西京杂记》,右边文字注明是“乾隆丙寅年修”,即乾隆11年(1746年),距今275年。
墓碑因断裂独自被放置在这里,没有连接墓地。
对此,地方史学家、日月潭土地正义学会会长黄进升分析称,墓碑上的先人,可能是清朝时期第一批来***开垦的汉人,开垦时间估计在雍正年间,由于日月潭当地黄姓后代子孙占大多数,目前的资料也没有蔡姓家族的史料,所以难以查证墓碑来由。
***民俗专家廖大乙则认为,“修”字代表墓碑修整过,碑的材质、刻法都是民国近代风格,只是延续了旧碑刻法,所以应该是在民国近代修整的,并非网友所说的“古迹”,所以很可能是被洪水或泥石流冲到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