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相关性分析(CCA)
https://blog.csdn.net/Mbx8X9u/article/details/78824216
典型关联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简称CCA)是最常用的挖掘数据关联关系的算法之一。比如我们拿到两组数据,第一组是人身高和体重的数据,第二组是对应的跑步能力和跳远能力的数据。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这两组数据是相关的呢?CCA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这个问题。
虽然相关系数可以很好的帮我们分析一维数据的相关性,但是对于高维数据就不能直接使用了。如上所述,如果X是包括人身高和体重两个维度的数据,而Y是包括跑步能力和跳远能力两个维度的数据,就不能直接使用相关系数的方法。那我们能不能变通一下呢?CCA给了我们变通的方法。
CCA使用的方法是将多维的X和Y都用线性变换为1维的X'和Y',然后再使用相关系数来看X'和Y'的相关性。将数据从多维变到1位,也可以理解为CCA是在进行降维,将高维数据降到1维,然后再用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的分析。
CCA算法思想 上面提到CCA是将高维的两组数据分别降维到1维,然后用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但是有一个问题是,降维的标准是如何选择的呢?回想下主成分分析PCA,降维的原则是投影方差最大;再回想下线性判别分析LDA,降维的原则是同类的投影方差小,异类间的投影方差大。对于我们的CCA,它选择的投影标准是降维到1维后,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最大。
CCA算法广泛的应用于数据相关度的分析,同时还是偏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但是由于它依赖于数据的线性表示,当我们的数据无法线性表示时,CCA就无法使用,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核函数的思想,将数据映射到高维后,再利用CCA的思想降维到1维,求对应的相关系数和线性关系,这个算法一般称为KCCA。此外,在算法里只找了相关度最大的奇异值或者特征值,作为数据的相关系数,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像PCA一样找出第二大奇异值,第三大奇异值,。。。得到第二相关系数和第三相关系数。然后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但是一般的应用来说,找出第一相关系数就可以了。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以下简称LDA)
https://www.baidu.com/link?url=1bFLTNdjXHi0VUV_Iw3dghDpELexDqA0cv1VVA6K5S8-m5oNjl8UQ09rUPTNxENmdoMN-CLkVs2B1Ll3_EcJaq&wd=&eqid=ab4c6aee0030f66e000000035d6d1a52
LDA是一种典型的词袋模型,即它认为一篇文档是由一组词构成的一个集合,词与词之间没有顺序以及先后的关系。一篇文档可以包含多个主题,文档中每一个词都由其中的一个主题生成。 它是一种主题模型,它可以将文档集中每篇文档的主题按照概率分布的形式给出; 同时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在训练时不需要手工标注的训练集,需要的仅仅是文档集以及指定主题的数量k即可; 此外LDA的另一个优点则是,对于每一个主题均可找出一些词语来描述它; LDA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聚类算法:
https://www.cnblogs.com/pinard/p/6831308.html
- LDA贝叶斯模型
LDA是基于贝叶斯模型的,涉及到贝叶斯模型离不开“先验分布”,“数据(似然)”和"后验分布"三块。在朴素贝叶斯算法原理小结中我们也已经讲到了这套贝叶斯理论。在贝叶斯学派这里: 先验分布 + 数据(似然)= 后验分布
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这符合我们人的思维方式,比如你对好人和坏人的认知,先验分布为:100个好人和100个的坏人,即你认为好人坏人各占一半,现在你被2个好人(数据)帮助了和1个坏人骗了,于是你得到了新的后验分布为:102个好人和101个的坏人。现在你的后验分布里面认为好人比坏人多了。这个后验分布接着又变成你的新的先验分布,当你被1个好人(数据)帮助了和3个坏人(数据)骗了后,你又更新了你的后验分布为:103个好人和104个的坏人。依次继续更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