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还首先还是上产品驱动增长的公式:增长=需求×方案×共识×体验×场域×效率×口碑×流量,篇幅问题,这篇我们讲最后两个,分别是口碑和流量
一、口碑
所谓口碑就是用户如何向其他用户介绍我们的产品。这里的用户不一定是真正使用我们产品的用户,包括所有了解我们产品的人。这些人就包括认同我们产品的用户,对我们产品不关心的用户,以及对我们产品不满意甚至退款的用户。那么谁会更好地将我们的产品介绍给其他用户呢?有人可能会讲,肯定是第一种了!事实可能并不如此,第一种可能给别人介绍我们的产品可能与我们的方案相反,而第三种也很有可能如实地介绍了我们的方案,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谁是核心用户。
1.1谁是核心用户
那么谁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呢?花钱最多的大客户?到处夸我们产品的用户?行业专家?都不是!按照李睿的说法是:核心用户的标准是:愿意说且能说对我们产品的解决方案的人。注意,是人,没有购买也可以。
举个例子,在国内证券IT行业最近几年兴起分布式架构的交易系统。某H公司是这种建构的倡导者,公司的所有产品都基于分布式架构开发。某个该行业的大佬以行业资深专家自居,总要跟最新的行业潮流,于是也开始研究分布式架构并各种场合鼓吹,他要拿示例出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可自己又没做出在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产品,此时就只能拿H公司来举例了,那么这个大佬也算H公司的核心用户了。H公司就应该跟该大佬深入交流,将自己分布式的理念和架构实现的优势大方地告诉这个大佬,让他能更准确地说出该公司产品的解决方案。
1.2怎么让转介绍有效
既然让人介绍我们的产品,那是不是介绍的人越多越好呢?当然多比少好,但更重要的是的介绍要有效?那什么才是有效的呢?答案是:基于正确的解决方案的介绍才是有效的。
还是举交易系统这个例子,最重要的一条解决方案是:采用分布式的架构,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现在有用户A和用户B,分别这样介绍。A一直在用该产品,跟其他券商的潜在用户说,“G公司挺不错的,我们使用中不管遇到多少问题,他们都能很短时间内发版本解决。”用户B的公司也让G公司做过投标,但是最终没使用,原因是“他们用了分布式的架构,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需要很多服务器,我们公司没那么多服务器的预算”。虽然A用了该产品,B没有用,但B的转介绍是有效的,因为正确的转介绍了这个产品的解决方案,某个潜在客户很可能为了系统的稳定性不在乎服务器的多少,于是选择了这个产品。而A用户的转介绍,很可能给别人一种印象“这公司的产品质量可能不行,需要频繁发版本解决问题”
1.3转介绍活动怎么做
那我们要怎么做转介绍活动呢? 这个其实我们前面几个活动一直在做准备,需求、方案、共识、体验、场域、效率一直做得好,那么有效的转介绍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尽量不要让用户用自己的理解去转介绍我们的产品,而是直接用我们的解决方案去做介绍。
1.4怎么避免负面口碑
前面说的基本上都是认可我们产品的用户,只要保证跟用户的接触都正确地宣传了我们的解决方案,拉动正面的口碑应该不难。如果碰到用户退款,是不是就一定会是负面口碑呢?其实不一定,我们是可以避免负面口碑的。
退款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被忽悠进来的,说的功能没有实现。例如前面说的交易系统,解决方案是采用分布式架构,可分布式架构的一个前提是需要的服务器比较多。但是销售为了拿单,应标的时候将所需服务器数量降到必备服务器数量之下。中标后做实施时用户才发现,按照招标书上服务器的数量系统根本部署不起来。碰到这种情况,用户就会非常不满,很可能合同都不会付尾款了。这个属于过度承诺。
另外一种是,购买的时候解决方案达成共识了,但买了后想法变了,或产品还不够完善,承诺没兑现。这种情况用户可能还会回头的。例如用户想要一个高效稳定的交易引擎的交易系统,也非常认可分布式的架构可以实现这个需求,G公司的产品架构没有问题,但是业务还不够完善,功能也还有一些瑕疵。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也还是有很多不满,但是总体的共识在,使用过程中有其他问题,只要解决问题的态度诚恳,而且系统越做越好,用户传播产品的负面口碑。
二、流量
互联网兴起后,大家都非常关注流量,有了流量就相当于有了矿,只要挖下去,总能赚到钱。但产品所处的阶段不一样,对与流量的要求是不同的,产品阶段要和流量匹配,如果不匹配,产品可能会被流量淹没,从而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产品一般分为0-1阶段,1-10阶段,10-100阶段。
2.1 0-1阶段
0-1阶段,是产品的初创期,这个阶段的关键是产品的完善,需要的不是流量的多少,而是种子用户。
对于2C产品,有少数几个、几十个,最多几百个,可以跟我们产品达成共识的核心用户就足够了。此时产品尚不完善,用户过多,也没时间跟用户去共识,很可能会产品频繁暴雷,失败率极度提高。
对于2B产品,0-1阶段,我的看法是找到一个跟自己可以达成共识的用户,并且原因帮助你晚上产品的用户就够了。用户多了,不同用户之间会争夺资源,自己产品也不完善,产品仓促上线会有很多问题,一是会导致自己口碑变差,另外研发人员也要疲于应对各种问题,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善产品。例如我知道的做正确交易系统的H公司,在17年真正开始做证券交易系统,找了很好的一个用户A公司,愿意将自己的业务和竞品公司的系统实现全盘告诉H公司,并且对产品产权没任何要求,只关注自己业务的开展。从17年9月开始做,到元旦第一期上线试运行,春节后跑实盘,并有用户开始交易。18年初开始做第二期,将产品重构,并加新的业务。由于跟H公司达成了共识,认可系统的架构,虽然业务没什么增加,但A公司还是愿意配合,也愿意等重构后再做新的业务。很快6月第二期上线,A公司内部测试过后系统正式上线接投资者做交易。按这个节奏走下去,跟A公司深入合作,借助A公司的业务背景,集中精力在一到两年内可以把产品完善,然后度过0到1这个阶段。但是H公司在下半年重新找了一个行业前三的B公司,跟B公司合作开发系统,对A公司的投入极度减少,只做一些维护工作了。但B公司对产品有野心,合作开发的业务要保密,自己的业务也不想透露出来,几个月后产品就成了完全不同的两条线,此时A公司的产品业务落后很多,如果要升级,基本上要把生产的系统铲掉重新部署,而金融公司对数据非常看重,升级难度非常大。为了更对拉更多客户,H公司在下半年又应标了C公司,此时在C公司又开发新的业务。这样3个公司的产品都经常有bug要修复,新的业务在一个公司的分支上作无法直接应用到另外公司的分支上,结果导致在A公司产品重构后过来一年,H公司这个产品自己的标准产品是哪个都不知道了。为了市场铺开,19年拉了更多客户,但产品还在0-1阶段,导致到了21年,过了5年了,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产品,每个客户使用的产品都有问题,版本也不一致,维护成本非常大,产品也还没有度过0-1这个阶段。
2.2 1-10阶段
当到了1-10阶段,可以适度地引入一部分流量了,对于B端客户,可以做一定的推广了。但这个时候关键不是做转化率,而是跟用户达成共识,同时继续打磨自己的产品。由于度过了0-1阶段,产品已经基本趋于完善,此时接入少量用户,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再打磨自己的产品,此时就一方面可以有一定的营收,同时产品也在短时间内得到进一步完善,而且这些少数的用户跟自己达成共识,会是自己的产品在业内快速形成非常好的口碑。
2.3 10-100阶段
当度过1-10阶段,此时我们就可以在市场上铺开了,以投资回报率作为牵引。但真的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做市场已经水到渠成了,已经有了一批核心用户跟自己达成公司,并在业务形成了很好的口碑,产品也已经趋于完善。接新的用户只要投入很少的力量做一些必备需求的开发就可以投产。
三、总结
到这里产品驱动增长的公式就搬运完了。前面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主要是这个阶段去学NPDP课程,集中投入了一些时间去赶进度了,最近才赶上来,所以将最后这一篇搬运完成。
我们把公司最后写一次:增长=需求×方案×共识×体验×场域×效率×口碑×流量
做到不内耗、不失焦、不浪费、不外求,这样产品一定会健康茁长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