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看一下NAMENODE:
我们已经知道了NAMENODE作为DATANODE的管理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NAMENODE是怎么管理数据的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上面这张图,每次客户端读写数据都要先经过NAMENODE,其实就是先查询NAMENODE中的元数据,那么问题来了,NAMENODE中的元数据究竟是存在内存中还是存在硬盘中呢?如果存在内存中,一旦断电就意味着数据的丢失;但是存在硬盘中,读写速度必然下降。下面将对其细节进行详尽的阐述。
通过看以上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NAMENODE中的元数据既存在在内存中,也存在在硬盘中。我们先看一下元数据的存储细节:
从左到右依次是存储路径,有哪些副本,每个副本在哪些主机上面存储。NAMENODE是整个文件系统的管理节点。它维护着整个文件系统的文件目录树,文件/目录的元信息和每个文件对应的数据块列表,接受用户的操作请求。
文件包括:
1.fsimage:元数据镜像文件,存储某一时段NAMENODE内存元数据信息。
2.edits:操作日志文件。
3.fstime:保存最近一次checkpoint的时间。
现在我们回到上一幅图,
1.NAMENODE始终在内存中保存meta.data,用于处理“读请求”。
2.到有“写请求”到来时,NAMENODE会首先写edits到磁盘,即向edits文件中写日志,成功返回后,才会修改内存,并且向客户端返回。
3.Hadoop会维护一个fsimage文件,也就是namenode中meta.data的镜像,但是fsimage不会随时与NAMENODE内存中的meta.data保持一致,而是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合并edits文件来更新内容。Secondary NAMENODE就是用来合并fsimage和edits文件来更新NAMENODE的meta.data的。
这里就用到了Secondary NAMENODE,我们再来看一张图:
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SN的一些作用,当NN通知SN要进行checkpoint操作的时候,NN就停止向edits日志中写数据了,但是写操作又不能停止,这时候就会向一个edits.new日志文件中写数据,而SN会把fsimage和edits里面的内容下载到SN中,在SN中进行合并,说白了,就是将日志格式转化成要存储的文件格式,产生fsimage.chkpoint文件,并将它上传给NN,替换fsimage,并且重命名成fsimage,同时edits.new替换edits,并且重命名成edits。详细过程就是:
那么什么时候checkpoint呢?有两种判别方式:
1.fs.checkpoint.period:指定两次checkpoint的最大时间间隔,默认是3600秒。
2.fs.checkpoint.size:规定edits文件的最大值,一旦超过这个值则强制checkpoint,不管是否达到最大时间间隔。默认大小是64M。
两种判定方式先达到哪个判定条件,则先采用哪个。
我们再来看一下DATANODE:
DataNode
提供真实文件数据的存储服务
文件块:最基本的存储单位,对于文件内容而言,一个文件的长度大小是size,那么从文件的0偏移,按照固定的大小,顺序对文件进行划分并编号。划分好的每一块称为一个Block,默认Block的大小是128M。开始不同于普通文件系统的是HDFS中,如果一个文件小于一个数据块的大小,并不占用整个数据块存储空间。datanode与namenode保存心跳机制,当长时间未向namenode报告,则视为该datanode死机,namenode会重新备份该datanode上的数据块。
读程图:
1、客户端发送请求,调用DistributedFileSystem API的open方法发送请求到Namenode,获得block的位置信息,因为真正的block是存在Datanode节点上的,而namenode里存放了block位置信息的元数据。
2、Namenode返回所有block的位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返回给客户端。
3、客户端拿到block的位置信息后调用FSDataInputStream API的read方法并行的读取block信息,图中4和5流程是并发的,block默认有3个副本,所以每一个block只需要从一个副本读取就可以。
4、datanode返回给客户端。
写流程:
1、客户端发送请求,调用DistributedFileSystem API的create方法去请求namenode,并告诉namenode上传文件的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拥有者。
2、namenode根据以上信息算出文件需要切成多少块block,以及block要存放在哪个datanode上,并将这些信息返回给客户端。
3、客户端调用FSDataInputStream API的write方法首先将其中一个block写在datanode上,每一个block默认都有3个副本,并不是由客户端分别往3个datanode上写3份,而是由
已经上传了block的datanode产生新的线程,由这个namenode按照放置副本规则往其它datanode写副本,这样的优势就是快。
4、写完后返回给客户端一个信息,然后客户端在将信息反馈给namenode。
5、需要注意的是上传文件的拥有者就是客户端上传文件的用户名,举个例子用windows客户端上传文件,那么这个文件的拥有者就是administrator,和linux上的系统用户名不是一样的。
补充:
我们在文件系统写内容,其实也是先在日志中写,然后同步到内存,接着返回写入成功,内存中的内容会在达到阈值后写入到磁盘中。
推荐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