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那就说明用户对天气这个功能的需求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呗,还有更深层次的需求~

先声明我自己是没有这方面需求的,我就纯属YY一下

既然数据都一样的话,那是什么让用户觉得天气APP更专业呢?

1.历史遗留歧视

在用户认知中,系统自带软件就带着垃圾、流氓、无法卸载、坑钱的刻板印象,所以觉得系统自带不准很正常

2.心理学

APP有门槛,大家会觉得有门槛的东西更有价值

3.区域

据我所知,系统只能定位到市,而这些天气APP甚至可以定位到街道,虽然可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一个定位的不用就给人心理认知上造成了差异

又是什么让用户让用户觉得天气APP更能满足需求呢?

这当然是一个专业APP不断打磨的结果啦,花哨的功能更有可能成为亮点,比如扫一扫天空识别天气,根据天气在线养植物(这个我个人觉得很好玩!!!!!有有兴趣的人可以一起讨论呀,先不扩展啦)但是一个点不一定足以支撑起一个新产品,可以借鉴的是开拓思路,根据需求挖掘多多的亮点,其次再转为运营驱动(参考网易云)就有了护城河啦

1、需求太浅,二八原则抓主体,大部分用户对于天气工具的需求只在于最表面的层次——了解天气如何。可能你会说“啊,天气app有很多想象空间,可以发展旅游天气等等”。但是这是核心用户的需求吗,产品确实可以这么做,但是有多少人用呢?原因还是用户的需求太浅,在过去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可以抓一波蓝海的人口红利,到互联网的下半场是活不了的。

2、市场门槛低,手机厂家自己做个天气的插件就可以满足需求用户的核心需求了,又何必用你的呢?

用户最核心的需求其实不是等我打开App然后查看现在是什么天气,而是天气“预报”,所以需要满足“预”这个点

用户其实希望这个天气App能提前告诉我:

明天可能下雨哦!记得带伞。

刚刚有紧急通知,1小时后可能会有暴雨!记得关好门窗出门带伞!

北京最近有雾霾警告啦!记得带好口罩再出门!

明天晚上有突然降温,记得做好防寒!

......

天气数据大家都是从气象局获取的,没什么差异,所以关键就在于对这些天气数据的处理以及如何及时通知到用户,用户当然不傻,每个地方的天气难道还会因为每个人用的App不同而不一样?为什么要下载系统自带以外的天气App?无非就是因为这些App能做到把天气数据处理好之后,转换成贴心助理的角色,在合适的时间提前告知我是接下来是什么天气,我该做什么准备。这才叫天气预报。

所以可以看到,无论是墨迹天气还是中央天气预报等等,都会有提醒推送的功能,早中晚推送,暴雨预警推送,雾霾推送等等,而且基本不会有用户关闭这类App的通知权限。

如果系统自带的天气App能做到这样的预警推送,个性化建议,谁会去再麻烦下载一个App呢。

1)体感温度,衣物推荐。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10度但是大风的天气比0度不刮风的天气更冷,我需要的,更在意的不是那个温度的数值,而是我身体的切身感受。天气app可以告诉我,今天的体感温度是20度,只要穿一件长袖体恤就可以,明天的体感温度10度,需要穿一件帽衫。这才是我深层的需求。

(2)精确

苹果自带的天气app最多只能定位到城市,且一些小型城市是没有的,专业的天气app可以精确到街道,

(3)预测时间更长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除了当天出门我们会看天气预报,再就是旅游或者出差,旅游购买机票定行程提前的越早会越便宜,半个月一个月是很正常的,这种时候就只有天气app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再说说天气APP对于用户的需求层次(个人感觉):

首先,是最基本的需求——用户想要天气情况。毋庸置疑,这是所有的天气APP最基础的功能,你有我有大家有。

其次,是期望型需求——是基于天气情况这一需求的初步挖掘,个人觉得也是对用户的初步划分。比如15天天气、定位天气等,这些需求,其实市场上大多数的天气APP都有,只不过呈现的角度、方式、程度等都不同,就必然使用户的选择不尽相同(7天和15天、县级定位和街道定位以及更新的及时度等显然不同),这算是人有我精。

第三,是兴奋型需求——是基于初步挖掘后的进一步细分,从冷数据到情感传输的过程。数据永远是死的,只有让数据活起来才有意义,用户知道了未来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对不同的天气就有不同的需求,视觉层次的具象化UI、画面;生理层次上的冷暖、舒适度、体感等;出行层次的预警提示等都是能够让用户在情感上感觉到不同的地方,我觉得这是精的基础上,加上了情感表达,更贴近、更懂用户。

最后,是对各种正向需求极致挖掘,少弄点反向需求,比如各种垃圾广告什么的,致力于更懂用户,才能让用户用你,比如想睡了有枕头,渴了有水喝,卧槽,外面下雨了,没伞?怎么搞。。。还有无差异需求,是无论你加不加这个功能都没有影响用户使用。比如墨迹里面竟然加了一些资讯的东西,想抄袭日今日头条吗?没搞懂产品经理在想什么?

我觉得天气,其实拓展空间蛮大,四季的节气,可以和很多东西联系起来,2C的衣食住行、2B的生产、运输等等。

能不能像QQ空间一样,搞出一个“那年今日”的小功能?比如一些比较特殊的天气,或者哪一天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情?看天气的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到日期,而日期也是一个好的拓展方向吧?

天气产品会凉:

1、需求太浅,二八原则抓主体,大部分用户对于天气工具的需求只在于最表面的层次——了解天气如何。可能你会说“啊,天气app有很多想象空间,可以发展旅游天气等等”。但是这是核心用户的需求吗,产品确实可以这么做,但是有多少人用呢?原因还是用户的需求太浅,在过去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可以抓一波蓝海的人口红利,到互联网的下半场是活不了的。

2、市场门槛低,手机厂家自己做个天气的插件就可以满足需求用户的核心需求了,又何必用你的呢?

比较优势,手机厂家不应该去做一个完美的天气APP,而是其他更核心更有差异化的功能。

1)体感温度,衣物推荐。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10度但是大风的天气比0度不刮风的天气更冷,我需要的,更在意的不是那个温度的数值,而是我身体的切身感受。天气app可以告诉我,今天的体感温度是20度,只要穿一件长袖体恤就可以,明天的体感温度10度,需要穿一件帽衫。这才是我深层的需求。

(2)精确

苹果自带的天气app最多只能定位到城市,且一些小型城市是没有的,专业的天气app可以精确到街道,

(3)预测时间更长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除了当天出门我们会看天气预报,再就是旅游或者出差,旅游购买机票定行程提前的越早会越便宜,半个月一个月是很正常的,这种时候就只有天气app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工具类软件要盈利,会做的越来越复杂,广告也会越来越多,用户流失是早晚的事

用户对于天气类产品的需求并不是简单的获取一些数据信息 而是要结合到生活

1.一般对天气的需求需要划分一下人群

本地人群中普通的上班族需求可能是上班时候早晚高峰的天气 因为会影响到他的通勤时间和拥挤程度 同时也会根据温度 是否有风来考虑衣着

户外工作者或者做生意的商家则比较关心整天的天气情况 会不会下雨 下多久 什么时候下 这些精确的数据对他们更有帮助

系统自带的天气只是数据信息的显示 并没有结合生活的转化

2. 如果外地的用户旅游或者出差的场涉及到的就更多

景点的天气 游玩地点的天气 出差地区附近的天气 同时还可以多走一部 涉及到的生活相关的信息都可以结合天气的场景给予提供 所以天气的需求看似很浅 就是晴天雨天 温度 但确是和生活结合很紧密的 比较散和灵活 不那么成系统 但是也有可以深挖的部分 这些都是系统自带天气无法满足的

看天气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关心自己,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关心别人。假如今天变天了,但是我的爱人、我的朋友啥的,他们并不知道,并没有打开这个App,我是否能直接通过该软件给他们发个信息?发个问候?等等。

天气app应该在底层获取细致的天气数据,再结合某个行业针对指定细分市场用户提供专业的建议信息,例如 农业市场:选中种植物后结合天气数据提供专业种植指引和根据lbs提前告知天气信息,也可以与IoT厂商合作推出定制服务;旅游行业:提供出门穿衣建议,加入衣服品牌合作和旅游app的定制合作版本。

主打细分、定制,to b合作。

1. 自带的“天气”功能太简单,无法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比如:

a.对空气质量情况进行了解,尤其是北方,需要知道雾霾,空气PM2.5的情况。

b.对穿衣指数有需求,早上起来室内外温差大,体感温度也不一样,查看穿衣指数,在出门前就穿好衣服,做好穿衣搭配,不然会穿好衣服,下楼发现太热了/太冷了这种情况。

c.社交需求,人的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天气好的日子,附近的阳光明媚的环境,别人在游玩,会吸引着你出门踏春,去公园散步之类的。

2. 某些手机自带的“天气”预报不准确,误差大;加上部分用户不信任自带的天气功能。

3. 界面难看,追求好看ui界面的用户会自己找一个好看的。

4. 交互体验不好,操作方式不喜欢。

5. 之前有过喜欢的天气类应用,养成使用习惯了,就换手机了还是要使用习惯的APP

还有一个小小的思路:

1. 借助区块链的思维,在天气APP上用户分享自己的(需要用户授权)穿衣指数,带伞情况,户外拍照反馈情况,把户外的情况出现最多的次数做一个排名,提供参考,可以非常真实的知晓周围的天气情况,阳光有多灿烂,雨有多大,路有多滑,雾有多浓,冰有多厚,可见度为多少,要不要带口罩,要不要多穿点衣服出门,分享的用户越多,情况就越接近真实

05-15 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