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从别人的书桌上看到这本书,其中有个关于时间的解释,很是让为成功焦虑的老男人受用。

  因此,我喜欢将人生的80年跟一天中的24小时进行对照。
人生时钟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24小时相当于1440分钟,而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钟。1年相当于18分钟,10年相当于3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是早上6点,29岁是上午8点42分。

 因此如果你还在路上,可能也不必焦躁,因为还有时间,只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们对自己也太过焦躁。所以,大家应该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一步一步的走自己的道路,用明确的目标+科学实证的方法+实在的勤奋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至于过程中,别人的比较,可以看淡点,对自己也不要太紧,放松一下,可能更好。别人都考级了,考证了,培训了,公务员了,我呢?其实这样想的,用作者的话说,是对自己焦虑的一种懒惰,为了什么而什么,最终陷在一个坑里,很难自拔。

本人也深受《论语》为政篇第二章为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之言,他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影响。

借此机会,也网上看了看三十而立的来历,古时候,成家早,当然所谓的”立“应该比我们早,因此在当下,老男人们可以不必以三十,四十焦虑,毕竟花开四季,早开晚开,绚烂就好。

读了这本书的下午,坐3路车,来了一辆很挤,天太热,犹豫了一下,车走了;没多久,又来了一辆,上去最后还有一个位子,挺好。

或许,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设计短期最优的选择,但忘了什么是全局的最优?人生不是短跑,不到终点,永不言弃,加油吧。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的真正含义

http://club.history.sina.com.cn/thread-2788683-1-1.html

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从孔圣人说了这句话,一些人往往以三十而立作为人生目标,或是认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就应该自立了。比如,到了而立之年等等。
  
    对于三十而立,世人各有各的理解,这不奇怪,因为孔圣人并没有说清楚,什么是“立”。是结婚生子了?是能够自食其力了?是学有所成了?是打出了一片江山?是成为某个方面专家?总之,孔子并没有说明白。

那么孔子为何说自己三十而立了呢?三十岁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情形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不妨看一看孔子的三十岁左右的具体情况。

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赐鲤鱼表示祝贺,故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字伯鱼(伯表示排行老大)。
    20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第二年,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
    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鲁昭公,鲁昭公败逃。孔子离开故乡到了齐国。第二年,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第三年,齐大夫因怕孔子被重用,欲谋害孔子,孔子逃回鲁国。

从19岁到三十五岁的孔子的经历看,这个时期,孔子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发家致富,还没有做成大官,按世人的说法,至多是一个低级公务员。但是,这个时期的孔子,是不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无疑已经成家生子。因为在二十岁的时候,孔子当了父亲,其夫人生子孔鲤。
    第二,孔子已经成为了公务员,即二十岁当了一个管仓库的小吏,手中有了管钥匙的权力。第二年即二十一岁孔子又转行管理畜牧业生产,至于有多大规模则不得而知。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孔子从管钥匙到管牛羊,是平职调动呢,还是提拔使用,也不太清楚。
    第三,孔子到了二十七岁时,创办了私人学校,开始收徒传学。用今天的话说,孔子这时成为了一个教师,应该算是挺有学问的,要不,自己办学,如果水平不高,有谁跟去学呢?你看,现在的独立学院,也就是三本学校大家都不感冒,在哪个时代,孔子能够搞起规模不小的民办学校,说明其水平不低。
    第四,三十岁的孔子应该很有名气,不仅三十岁,而且二十岁时就有了名气,因为孔子二十岁当父亲时,鲁昭公还送给他一条鲤鱼表示祝贺,所以孔子为儿子起了一个孔鲤的名字。你想,一介平民,如果没有一点名气,国君能给送礼么?再说,孔子能够成立一个学校,搞起民办教育,也说明这个时候的孔子还是有很大名声的。

综上所述,孔子之所以说自己三十而立,是基于其三十岁的基本情况,有家室,有学问,有名声,有官职。所以,所谓三十而立,就是指成家立业了,学有所成了,有一定声望了。
    按照孔子的标准,现在的许多人到了六十岁也是没有立的,因为或是没有多大学问,或是没有当过官,或是没有多大名声,象孔子那样集家室、学问、官职、名声于一身的人还真不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3639db0100gi3j.html

十有五而志于学(决定学的方向)

三十而立(确定一生的原则)

四十不惑(对人生目标不再动摇)

五十知天命(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六十而耳顺(听了就明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师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孔子在谈到为政时,作的自我报告。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练,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不生气,只记恩不记仇。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参考:http://page.renren.com/601294044/note/869820521

金兰都《因为痛,所以叫青春》试读2012年09月06日 19:51:11

作者简介:
金兰都: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人生导师。首尔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消费者研究系主任,韩国总统办公室、三星集团、爱茉莉太平洋集团等企业的专业顾问。

“其实我也考过公务员,考过研究生。经历过你们正经历着的一切,爱情、梦想、挫折、迷茫、择业……25岁那年我刚毕业,父亲癌症突然晕倒住院时,又传来了乡下奶奶过世的消息,同年爷爷过世……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11个月内我主持了三次葬礼……
这就是我的青春。”
   ——成年人 金兰都

目录

序 写给独自站在人生路口的你
第一章 我们的希望在哪里
我们二十出头的年纪,虽然已被社会认定为成年人,但剥去表面的成熟,我们并未做好由里到外变成成年人的准备。我们被社会上一股必须要成功的强迫感裹挟,哪怕是停下来喘口气都觉得不安,因而无法发现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
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
学历对你的影响会有多久
择业十诫——与内心的渴望同行
人生没有最佳新人奖
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
抓住你身边的时间小偷
现在就开始理财还为时尚早
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下自己
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
只是懒惰——写给低迷期的你
第二章 年轻,所以伤得起
这种来自对悬而未决的未来的不安,才是人生中最本质的问题。青春施加给人生的真正压力,并非是那些需要积累的证书和业绩,而是看不到未来的不安感。因为看不清,因为对未来一无所知,所以时时感到迷茫和恐惧。
这是对年轻的最好祝福
请自信松开手中的绳索
全面撒网重点培养的悲剧
孩子,爱情的字典里没有真理
你拥有人生的记错本吗
20岁,就是用来迷茫不安的
你今天的辛苦对他人却是奢望
烫手的梦想——写给自己的信
痛苦不专属于一个人——写给分手后的你

第三章 奇迹是靠点滴积累而成的
只要认真计划一件事情,并且一边坚持一边调整,往往会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绪谁都会有,不要担心自己比别人走得慢,也不要因暂时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要不断调整心态,不停下脚步,最终都能抵达终点。
不要奢求一次决心完成所有事情
除了证书,还能从大学带走什么
梦想成为决策者吗,读读报纸吧
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何不对自己的专业加以改造
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吧
不要以稳定和高收入来选择职业
鼓励成就的社会,成功等于幸福吗
给自己设计些规则去遵守
“1+1原则”可以改变世界

第四章 我们该用青春追寻什么
别把自己卖给简历,企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能力。简历只不过是在无法判断一个人的贡献能力时,对其打分的一种代理指标而已。
跳过父母给设计好的未来吧
把命运交给未来赌一把
靠学习之外的能力打天下
别把自己卖给简历
20岁,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人生也许是一场偶然——关于目标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第一份职业
先成功后幸福的想法是危险的
思考人生的巅峰——写给自己的信
后记 现实,为你留着一种最美好的可能

学历对你的影响会有多久

学历对你的影响会有多久

几乎所有的校长在毕业典礼上都会习惯性地说一句,毕业是新的开始。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毕业仪式的英文单词叫做“Commencement”,这个单词也有开始的意思。我觉得,这层含义特别适用于高中毕业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学生们。因为,高中毕业就彻底告别了人生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最后一段时期,马上要作为成年人开始向社会发起新的冲击。
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高中毕业生把大学当做自己的人生终点。高中三年,他们经历了何等的煎熬,才圆了这个大学梦。因此,他们想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吧!
然而我明确地告诉你,大学绝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去学习某热门专业并非是你人生的最终目的。大学只是我们谋求幸福生活以及成功人生的各种手段中的一种。虽然学历是非常重要的,但毕业于名牌大学却未必等于成功。毕业于名牌大学仅仅是会增加你成功的几率。很多人都仅仅将自己的学历以及毕业院校当做最重要的敲门砖。

大多数成功人士并非出身名校

在读研究生时,我曾担任过首尔大学行政研究院所运营的国家政策课程助教一职。这门课程是面向最高决策者们开设的,历史悠久、权威度高,因而吸引了很多成功人士前来进修。具体来说,这一课程的入学资格是这样的:“国会议员、政府和各机关三级以上的公务员、军队将领、政府投资部门的首长及部长、言论机关的高级干部、私企老总和要员、社会团体的领导者,以及其他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士。”
通俗点说,这里集合了全国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人士。这门课程的竞争率一向很高,因此,每到报名的时候,作为助教,我就要十分忙碌地整理应试申请。在制作申请者一览表的时候,我着实吓了一跳,因为名单上几乎没有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人士。我也是在高中的时候,就听着“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成功”的话一路走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我脑中的思维定式。所以,名单上成功人士的学历在我看来就格外意外和刺眼。
当然,那时正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优秀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学历不高的人会有相对高一点的成功几率。其实,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情况也同过去差不多。在法律部门和医院等领域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的专门职位上的人士基本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但领导着社会以及组织向前发展的处于顶尖位置的人却大部分毕业于非名牌大学,有的甚至都没有大学毕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所不知道的名牌大学的局限

首先,我要指出,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士身上有一种保守倾向。这是他们的局限所在。因为,无论是在组织发展还是自己创业上,要想达到顶尖位置,必须要具备随时完全奉献自我的精神,一种愿意豪赌一把的精神。但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不具备这种精神,他们往往精心计算着自己的学历所理应获得的最大收益,在一定范围内,保守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
其次,无论现在多么重视学历,但若要获得成功,除了毕业于名牌大学之外,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关键性因素。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情况也大同小异。某份报纸上曾经连载过题为《杰克•韦尔奇夫妇的成功忠告》的报道,其中有一个题目是“MBA只能起一年作用”,内容是说,在名牌大学获得MBA学位,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得好的职位和高收入,但实际上,这一学位的光芒顶多维持一年,之后就与学历无关了,只有在公司取得成果的人才能得到升迁加薪。那些期待值很高的MBA高材生反而会因为不能适应公司内部快速的变化而迅速沉沦下去。
在亚洲,名牌大学效应也不会持续太久。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可能非常有优势,一旦就业之后,能否取得成功则取决于能否玲珑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否在业务上拔尖。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视人脉的社会,经常可以听到抱怨同校师生之间相互照应优先提拔的不公平之声。但如今,好的公司的人事部门会对这些进行严格管理,所以,类似的问题也不是很大。
以学历取人,从组织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对于新进职员,没有任何相关信息能够证明他们日后能将工作处理得如何。为了降低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就必须拿学历等其他信息来进行筛选。可是进入公司后,一切就不同了,随着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各类指标和资料的不断健全,学历之类的代理指标价值就失去了起初的意义。
总之,学历在你就业的时候也许很重要,但它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却不会长久。况且,如今的公司开发出许多深层的面试,正努力淡化学历对一个人的评价造成的影响。

大学只是培养竞争力的起点

可能那些急于找到工作的人还是会抱怨,在同等条件下,拥有好的学历不是仍然很重要吗?但从人生长远规划来看,就业本身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况且,要想成就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成功人生,需要具备多种知识,包括沟通力、领导力、责任感、诚信感、业务处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数不清的条件,大学的专业出身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你现在要开始准备学历以外的东西,大学只是培养你竞争力的起点而已。
大学不过是起点,这句话可能会让一些学生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为,这意味着你十几年所做的努力变得一文不值了。可实际上,人生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保障,那些所谓的保障只会让你在起跑线上占据一条看上去更有利的跑道而已,这并不能保证你会因此拿到冠军。
当然,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也可能意味着曙光。明白了这句话就可以走出失败的阴影,合上已经走过的人生,翻开新的篇章。

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

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

我的桌子上一直放着一座已经不会滴答走动的时钟,不是它出了故障,而是我特意取出了里面的电池。但每年到了生日的那一天,我都会将座钟的时针向前挪动18分钟。

三十岁,只是一眨眼的工夫

我的朋友K君刚刚与我促膝长谈,他马上就要三十而立,却依旧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就,对未来也很迷茫,只是亦步亦趋浑浑噩噩地向前走,没有明确具体的人生规划。为此,他跟我抱怨了很久,因为自己虚度了人生而郁闷得快要发疯。
三十而立,看似很长,却只是一眨眼。
听我分析一下吧。
如今的大学生,短短四年时间里又是辅修,又是双学位,事务繁多,有时很难修满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做交换生、实习生,做兼职,以便积累相关的就业经验,可以在找工作时为自己的简历添上独特的一笔。为了这些,不得不选择休学一两个星期也很常见。如果碰上重修、转系或换专业,恐怕还要再延后一至两年毕业。毕业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或为留学做准备,又要参加各种培训。等稍微松口气停下来整理一下状态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是即将步入30岁的人。
不仅是那些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人,就连很多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在时间面前也会表现得战战兢兢不知所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往往还在懵懂之中,不知自己如何度过了之前的新生生涯,而一到大三阶段就又开始抱怨快毕业了,自己还毫无准备,对未来仍然不知所措。而那些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却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和理想去处的年轻人,每一天更是在焦虑和沮丧中度过的。
即使有了众人眼中还算不错的工作,向社会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内心的不安感就会立刻消失吗?真心地告诉你,恐怕这种期待是奢侈的。这一阶段的年轻人仍然不满足,野心勃勃,想在社会上迅速站稳脚跟,并且快速实现某些成就……一如现在正在读这本书的你,可能也多多少少为某些事而正在焦虑吧?
“已经这把年纪,可没做成什么像样的事情……”常常听到有人沮丧地说出这句话,仿佛人生的大半已经过去,再无挽回的可能。

人生之路仍尚早

活到现在,你感觉人生的路走了多少呢?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些不知所措的话,我不妨换个角度重新问一次。如果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比作一天的24小时,那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正活在几点钟?是温暖和煦的清晨还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刚刚大学毕业的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正处在刚刚吃过午饭、马上准备开工的下午一至两点呢?
我们不妨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假设你大学毕业时是24岁,又假如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24岁相当于几点呢?告诉大家,结论是——早上7点12分。
是的,是早上7点12分。大学毕业时的24岁顶多就相当于早上7点12分。
此时此刻,很多人才刚刚起床,为崭新的一天做准备。有些人甚至可能还没有起床。作为大学老师,我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的成长,而这一经验帮我认识到7点12分背后所蕴藏的含义要比他们想象中巨大得多。
没错,24岁这一年纪顶多就是早上的7点12分。是正要出门上班的时刻。
度过幼年期和青少年时期,正要踏入社会的24岁,相当于一天中做好上班前的准备,即将要出门的时刻。
那么,退休后准备安度晚年的60岁相当于几点钟呢?计算一下会得出来,是傍晚6点。这是职场人士结束一天的辛劳工作下班回家的时刻,也是夜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刻。这些数字是不是很奇妙呢?跟你想象的有所出入吧?因此,我喜欢将人生的80年跟一天中的24小时进行对照。
人生时钟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24小时相当于1440分钟,而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钟。1年相当于18分钟,10年相当于3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是早上6点,29岁是上午8点42分。我所计算的人生时钟前提是将80岁设定为人的平均寿命,而随着未来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人生时钟的跨度都将增长,单位时间也将变得更加宽松。
曾经有一位60岁的元老级毕业生,参加系里组织的校友会活动时说过,他在大学任教多年,认为自己的人生会一直围绕着校园度过,可是新上任的某领导突然决定提前部门退休年龄,他只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匆忙退休了。一开始他十分记恨这位领导。但如今,退休后他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之中还有许多之前未曾开发的幸福领域。因此他十分感谢这位领导,让自己提前两年便有幸知道了这一事实……这位前辈的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没错,夕阳西下的6点10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再转换方向,有新的作为,仍旧有许多未知的全新世界等待你去探索。夕阳无限好啊。
我将人生时钟介绍给其他人时,大多数人都会流露出惊诧的表情——他们都不敢相信人生时钟要比想象中来得早。当我对即将年满五十的前辈说出“前辈,您现在才处在下午3点哦”,对方会立即掰着手指掐算开来,并且惊呼:“真是耶!”当我将人生时钟的对应讲述给即将迎来毕业时刻的24岁年轻人时,大多数人都会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以为自己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人生,可现在才仅仅处在早上7点12分啊!”

人生从不嫌太年轻或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没错,人生之路仍尚早。如果早上7点醒来之后,发觉自己已经比别人慢了半拍,不要焦虑和担心,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会毁掉一整天。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快了一步,或者慢了一步,并不对未来起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人抱着“我已经来不及了”的态度自暴自弃,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切记不能为自己制造放弃或逃避的借口。你现在所处的时间段还很早,现在的你拥有大把的时间,未来悬而未决,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我桌子上的人生时钟此刻正指向下午2点24分。已经48岁的年纪,却才走到下午2点30分……在即将步入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每当觉得自己毫无建树而心生懊恼时,我总会抬起头看看自己的人生时钟——距离一天结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记得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

我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

如果将那些找我商谈出路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对自己的未来胸有成竹,另一类则与之相反。我将前者称为“箭派”,后者称为“纸船派”。箭派因为感到不安来找我谈心,而纸船派则往往因为茫然而找我咨询。

箭派——我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

箭派的目标大多十分明确。比如其中一位表示自己想要进入UN等国际机构工作,为此选择留学,而为了使留学申请更容易通过,上个假期还专门参加了某大学的夏令营,这个夏天则准备去相关机构进行实习……这位学生找我的目的是想让我给他提一些建议:要想在国际机构工作最好辅修哪门专业?
箭派学生会将人生设计得井井有条,准确选择通往目标的最快捷方式,并且会设法让事情变得更加富有效率。他们会将人生目标当做一个靶子,并且瞄准靶子设计好最优的拉弓角度,而后一个个去实践,使自己的想法有的放矢,飞出最短的距离去击中目标。
以我的经验来看,人生各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不可能完全没有失误,反复验证设计有时难免显得太过夸张和不切实际,但他们深信自己选择的是最佳方案。他们时刻担心自己是否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苦恼错过了更好的替代方案。
箭派当中有不少模范生。他们通常会遵照严格的计划,比如12点到1点30分专攻托业,休息10分钟之后从1点40分开始至3点则为辅导做准备等——好像只有如此设计好计划心里才会感到安稳。当然,至于计划究竟能否落实到行动上则另当别论。这类型的学生最关注的是计划定得是否严谨。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的是,自己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
当然,这听上去并没错,人生的终极目标或中间阶段的目标如果十分明确,固然是稳妥的选择。我对箭派学生最大的担心在于,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未来成长阶段能够遇到的所有“可能”全部加以否定,固执地认为只有一条所谓“正确”的路可走。
我对那些在我面前滔滔不绝地将未来设计和盘托出,并询问我“觉得如何”的学生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
“你在高中时也会做出这样的规划吗?”
我的意思是,那些高中时期曾经幻想过的事情,选择某某专业进行深造,获得某某执业证书,成为怎样的人才等想象,如今来到大学后你是否依然坚持着?
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到过肯定的回答。
念了大学后,或是因为看了某本书,或结识了某位前辈或老师,抑或因为某一偶然事件,都可能导致你曾经在高中时期做出的规划顷刻间土崩瓦解。
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凡事还是应该给自己留有余地,放下焦虑,为未来设计之门留下一条选择的缝隙。

纸船派——因为太过茫然而挣扎

纸船派与箭派恰恰相反,他们的目标则过分不确定。“老师,我做什么好呢?”以此作为开场白的谈话会让我也陷入尴尬的境地,不知如何回答。这时,我通常会反问道:“你最擅长的事情、最想做的事情,或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
但听到的回答依然让人无语。
“嗯……怎么说呢……十分抱歉,老师,我也不知道自己最擅长做什么……”确实也是,如果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还来找我做什么。
放入小溪中的小纸船会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没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这类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恰如这漂泊的纸船,因此我将他们称作“纸船派”。
但纸船派也并非是毫无想法的“白痴派”。他们对未来的担心并不少,有时候甚至比箭派更加深思熟虑。可正是因为想法太多或过于善变,而找不到方向。他们对未来的设计时刻变化着,一会儿一种想法,因此很难树立明确的目标,总是处于苦恼中。
纸船派因为太过茫然而辛苦。他们会担心周围的朋友们都已朝着坚定的目标做着各种准备,而自己是否在毫无意义地虚度年华?因此他们希望有导师能够为自己指明前进方向,帮自己挖掘潜能,明确指出“这样的未来怎样”。
但世上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可以替代学生本人去设计未来的目标。
非但老师做不到,任何人也不可能替你做到,决定未来是专属于自己的事情。你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只有自己做主判断、甄别和选择。
虽然与纸船派沟通有一定难度,但通过与他们磨合的过程,我渐渐领悟到了一些与这类学生沟通的技巧。那就是尽量让对方多说话,用心倾听,而后选择“对方最想听到的答案”建议给对方。
虽然找出对方最想听的那一句忠告十分困难,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沟通,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对方会眨巴着眼睛反问道:“老师,您也这么想吗?”好像自己领悟到了什么深刻道理。看到对方的这种反应,我的“沉重感”就会立即烟消云散了。其实每个人心底都藏着答案。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潜藏的答案并没有被你挖掘出来而已。
纸船派最容易掉入的陷阱是懒惰。因为对目标和方式感到混乱,不知所措,索性袖手旁观,任凭事态发展,最后只能造成无力回天的局面。而懒惰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整日用“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之类的心理暗示去自责,对人生方向的判断力就会渐渐麻木,最终彻底失去方向。因此,对于纸船派来说,最重要的是行动力。

你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去直面自己

年轻人最应该有的姿态是在箭派和纸船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人生并不会像箭一样朝着年轻时候设计的目标飞去,也不会像纸船一样被岁月的波流左右,最终流向一个未知地带。因此,在不断思考自己未来出路的同时,要多去体验各种不同的可能,并在遭遇变化时保持足够的变通性,即不墨守成规也不随波逐流。
无论你是箭派还是纸船派,或者处在两者之间,有一个不变的事实需要你注意,就是你需要用一定的时间去直面自己。不要介入任何事物,将父母的期待、社会大环境、朋友之间的影响等因素全部抛在脑后,正视最本真、最赤裸、最真实的自己。
“我最期待的是什么?”
“我做什么会感到幸福?”
“我最擅长做什么?”
“我是谁?”

通过不断自省从而调整你的蓝图。
人生的答案就藏在你的心中。

抓住你身边的时间小偷

抓住你身边的时间小偷

那些进入研究生院并成为我助教的学生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读本科时觉得教授是一个非常悠闲的职业,但近距离接触才发现,每个教授忙碌的内容或许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工作都十分繁忙。
很多人会提醒我,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身体,我总会习惯性地回答,是啊,是应该注意了,可实在是没有时间呀!我一直觉得,我的回答不是一种敷衍。实际上,生活的确如此,太忙了,没有时间去做其他事情,至少在读朴京哲的采访报道之前,我是这么想的。

“我最讨厌的话就是 ‘我没有时间’”

朴京哲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身为外科医生的他,既是名医,同时又以经济评论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知。他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几十万股民买入或卖出手中的股票或者更改银行存款。
自然,朴京哲先生也是一位十分忙碌的人。每日清晨他都要听上两个小时的广播,每周都要为电视台录制节目,甚至还要为各类新闻杂志写15篇以上的专栏。每个月还要在全国飞来飞去,进行30次以上的演讲,而周六又一定会回到安东的医院,从事自己的本职——为病人诊疗,他说,这是与朋友之间的约定,不能违背。此外,他每年还要出一至两本专著,那些专著可不是什么滥竽充数的书,经常在畅销书排行榜蝉联几周冠军。在他所出的专著里,不仅有着犀利的分析,还会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我想,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完成他所从事的行业中的一项就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朴京哲却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着4至5种角色。他怎么能完成如此多的事情呢?他的秘诀是什么呢?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他说:“在步入新千年的零点零时,我决心戒掉5样东西,酒、烟、高尔夫、诱惑、赌博,其中,戒烟是至今我还在做的事情,但我已经成功地把酒、高尔夫以及各种诱惑戒掉。这样之后,我发现生活多出了许多空闲时间。我本来就不喜欢看电视,空闲的时间我都用来看书写作。书基本上每天读一本,在卫生间时,在坐车时,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用来读书。我计划每年十月份出一本书,所以每天都会写二三十页稿子,最后发现,一个人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担当多个角色。我最讨厌的话就是‘我没有时间’。”
采访中的最后一句话:“我最讨厌的话就是‘我没有时间’。”对我来说,真是当头棒喝。
我们为什么会没有时间呢?如朴京哲先生所说,喝酒、打高尔夫、被各种诱惑吸引(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将大量时间花在游戏和网上冲浪上)……我们就是这样,沉溺于各种暂时的快感而无法自拔,将宝贵的时间一点点浪费殆尽。
至少,我是这样的。我为自己没有时间找的理由大致都是上述几种。我不得不承认,明明每天都有大量时间是在无聊中度过的,但对外却总是宣称自己很忙,没有时间。
正在读这段文字的你,是否也时常将“我很忙”挂在嘴边,然后完不成该做的事情?
我也不是很擅长时间管理。但毕竟已经做了十多年教授,需要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在这过程中也有许多心得,接下来,我就要给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冷静地确定工作优先级

一提到时间管理,可能许多人很快就会想到制定缜密的计划表并严格执行。制定计划表,并没有错。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在制定计划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优先级。
时间管理是确定优先级的工作,即分清轻重缓急来安排诸多工作。毫无作为并不代表罪恶,比如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做,好好休息,反而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时重拾健康才是第一要务。所以说,制定诸如必须每天学几小时英语,做几小时运动等机械的、为了计划而计划的计划表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计划中途放弃的概率非常大。
有舍才有得,制定优先级意味着你要决定如何取舍,这也想要,那也想要,优柔寡断只能放慢你前进的脚步。优秀的时间管理,意味着你要有勇气果断地抛弃某些事情。
俗话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时间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捡芝麻上花费太多时间,那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成就大梦想了。这就好像树木一样,枝繁叶茂往往长不成参天大树,因而,辛勤的园丁总是会为树木修剪枝杈。我们也应该更冷静地取舍,让时间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时间小偷

前面说过,时间管理是根据目标确定优先级的事情,而确定优先级首先要懂得取舍。那么,我们要舍弃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和那些逐步形成的不良习惯说拜拜。无论察觉与否,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时间小偷,他在不知不觉中偷光你所有的时间储蓄。如果你抓不到这个小偷,那你的时间仓库就永远无法充实。
就拿我来说,我尽力要避免去做的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那些已经成为习惯,跟着惯性去做的事情。第二类,是那些没有解决方案而不得不做的事情。第三类,因他人的缘故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其中,第一类因为中毒太深已经变成习惯的事情是最难戒掉的,但也是最需要戒掉的事情。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些事情明明浪费了你一堆时间,你却还总是不断找理由为其合理化,所以相当顽固,难以根除。但是,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首要抓住的就是那些直接偷走你时间的,陪伴你多年的陋习。 
记得在我读大学时,身边的很多男同学都沉迷于打台球。当时大学城还流传着“一步一个台球厅,两步一个小酒馆”的说法。当时,我也是台球厅的常客,常常是上课铃声响起才狼狈不堪地冲进教室。其实,开始的时候完全是出于乐趣才去光顾的,可到了后来,基本就像毒瘾一样戒不掉了。与其说是我打台球,不如说是台球支配我。边际效用递减①的法则同样适用于乐趣。开始时给予自己很大快乐的事情,渐渐就变成了无聊的习惯。但凡有了固着在身上的习惯,就会像中毒一样无法戒掉。那时的我,的确为盘活台球经济贡献了很多生活费。
现在想来,浪费钱还不是最让我心疼的,那些逝去的时间才让我倍感可惜。像毒瘾一样无法戒掉的台球以及那些浪费在台球上的时间未必给我带来多大快乐,却对我的未来毫无裨益……
现在最让学生上瘾的应该是网上冲浪和网络游戏。为了在日后回顾走过的青春岁月时不流下悔恨的眼泪,请减少或戒掉这些活动,特别是游戏吧,它们对你的未来毫无益处。

http://www.5xue.com/modules/bbs/viewthread.php?tid=349144

04-19 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