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觉得很亲近,黑白画面,国企改革的背景,浓浓的儿时画面感,原谅我只是一个三十不到的人,可能我比较早熟,对八九十年代还有些记忆,更早以前也通过电视、音乐、书籍等了解过一些,而那些听过又没经历过的东西,总给人一些莫名的期待,所以我对这些可能再老一二十岁的人会有感觉的东西,也十分的有感觉。
电影围绕着电影厂展开,有一家三口,丈夫在电影厂工作(剪辑?),妻子是个教师,儿子是个刚参加小升初考试的学生,因为国企改革,丈夫面临下岗,故事就此开始。
故事是什么样的不想多说,自己看一遍电影自然可以了解,看完的感受是使我了解了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的状态。丈夫晨出门随时骑着他的自行车,这也是那个年代的标配吧,在没事可做的日子里带着儿子到处跑,游泳,捉蟋蟀,看杀羊,那就是他闲暇能做的打发时间的事了吧,他也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骄傲,他曾说过,人不能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却最终为了生活去当了场工,他看不上肥头大耳的韩胖子,有求于他的时候见到也要背过头去来个错过,可不论如何,日子总要继续,就算难受时一个人戴着耳机听着音乐,谁叫也不听,或者有点发疯似的夜里一个人在屋里胡乱挥舞拳头手臂,最后还是回归平常,在人前还是一个默默辛苦工作的人。
妻子的娘家有个重病的太姥姥,很多时候要回去看看,每次都有一大家子人,大家你来我往,互相帮助,很温暖人心的事情。妻子是个老实的教师,在丈夫没事做在家的日子里,常常报怨丈夫没用,却任劳任怨,一个人默默的支撑着一个家,妻子是个典型的读书人,说起话来一股子书卷味,却又不呆板死板,她就认为韩主任能看清形势,有出息,因为丈夫没工作在家,少不了因为这事发生点磨擦,夫妻关系时常紧张,拌拌小嘴,吵吵小架,但过去了就过去了,她和丈夫一样深爱着儿子,只不过方式不同,丈夫是通过带他出去玩,给他做(买)东西来表达,而妻子则是通过对儿子悉心的照料来表达。
如果电影里总是这些正能量正面的东西,不合适也不合理,所以就有三儿这个角色,他也是电影厂的一份子,他就是一个问题人物,拦路截人财物,没事就打桌球,看电影,一副混混的做派,这种人做长了早晚会出事,终于有一天因为一些事情被警察逮去了,等到出来时已是物是人非,父亲因为过度操劳而去世,自己成了个无依无靠的人,当小雷(儿子)在旁边让他哭出来的时候,他只是说了一个字:滚,也许对他们这种人来说,软弱是不应该存在的一种东西,当生活毕竟是公允的,任你哭的再凶,或者再委屈也没用,也还是只能老老实实的生活。
韩主任描写的不多,总体给人感觉的印象是个有能力,有胆识的人,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带着电影厂众人找出路,通过给晨和三儿安排工作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是为了电影厂职工们着想的。
这几个是电影厂的人物,妻子娘家的人在这里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总得来说很真实,感觉是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其实电影里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很真实,让人觉得好像这种人物就会说这样的话一样,这种话确实是他们说的。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张小雷(儿子),这部电影说的就是儿子的成长,以儿子的视角看发生在他身边的人和事,通过经历这些人和事,心理慢慢发生改变,慢慢的成长起来。
总的说吧,他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自己小时候好像就是那样的,他做的那些事就算自己没做过也在心里想过,给人的带入感特别强。我最喜欢看他一个人的时候,一个人观察他人,或者一个人睡不着,一个人想事情,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空间需要一个人的时候的,在这些时候的小心思,对事情的小思考,对外界的小观察,都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一部分,他看电影时看到三儿带一伙男女也来看电影,他看到父亲夜里一个人发疯似的挥舞拳头,他在三儿出事后想到三儿掏羊粪的情形,他偷看对面楼的女生,他在白天被一个女生亲过夜里睡不着觉。他也是个爱看”热闹“的孩子,身边发生什么事都会凑到边上看看。在三儿出事时,听到屋外的警笛,他会跑出去看看,从而亲眼看到三儿被逮走,夜里听到客厅有动静,从床上爬起来偷看到父亲一个人发疯一样挥着手臂,他听到母亲和舅舅的吵闹从而发现母亲在给失业的舅舅钱。他也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整部电影也没说什么话,都是在默默的观察,听,思考,消化经历的东西,谢天谢地他没经历什么不好可怕的事情,使他能正常健康的成长。
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件事每个场景都似曾相识,这也许就是一些人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吧,大人们被生活逼迫的死去活来,小孩却在安然的成长,看到成人世界的一幕幕,在他长大后,可以避免这一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