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在金融领域,提起区块链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数字货币。
但其实除了数字货币,区块链的特性在支付清算、供应链金融、证券交易、保险、征信等领域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全部区块链创业项目中,金融类占比最高,达到 42.72%,企业服务类占比达 39.18%,这两类项目共计占比高达 81.44%。
随着科技发展对金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日趋明显,将前沿技术与各类金融服务场景深度整合已经成为业界的公示之一。
现阶段区块链金融的十一大核心结论:
1、区块链将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机制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
加密数字代币不属于信用货币体系,无法有效履行货币基本职能,而法定数字货币是信用货币体系的一部分,将履行货币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贮藏的基本职能。
区块链可以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之一,是一项可选技术。从技术的成熟度看,未来法定数字货币也有采用集中化技术的可能性。区块链将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机制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
2、区块链在跨境支付及大额支付领域有一定优势
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模式拥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流动性更强、权利更平等等优势。在大额支付领域,区块链应用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其对大额支付系统带来的效率、透明度、弹性及稳健性等潜在效益。
3、区块链将对金融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基于区块链在金融资产权益证明发放与流通中的应用,区块链将通过“一升一降三创新”,对货币发行流通、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以及制度与调控机制等金融体系要素带来潜在的积极影响。
(一升一降三创新:区块链直接作用于货币流通和金融工具,间接带来了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运作变化。这两点即是两大创新。与此同时,金融市场运作效率提升,直接金融市场规模增大,这就是“升”的影响。“降”表现在,金融中介职能分散,间接金融市场规模减小。)
4、供应链金融是较为适合区块链的场景之一
在供应链金融流程中,供应商、核心企业、银行、金融机构等多方并存,这类多主体、非高频交易是较为适合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场景。
基于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应收账款、票据、仓单等资产数字化,并且留下数据存证,降低票据作假、重复质押等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基于智能合约属性使供应链金融业务顺利开展。
5、区块链在证券交易应用领域更多尚在概念阶段
证券领域的区块链应用主要集中于私募证券的电子化与公募证券的发行交易,大多处在概念验证阶段。
区块链可以在不改变私募证券流通规则的基础上,替代纸质文件作为证券资产的自治电子化载体,实现私募证券的登记和流通。
公募证券方面,相关方在清结算环节存在多方对账等效率问题,区块链可以提供一种证券清结算的解决方案。
6、区块链在保险领域的应用更加强调公开透明特点
保险领域中的区块链应用特点鲜明。针对保险业理赔效率低、行业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特性可以用来优化保险业务流程。
针对中心化的相互保险存在运作不透明、资金流向不透明的问题,区块链为构建非中心化的信任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促进保险平台提升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透明度。
7、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搭建征信数据共享交易平台
区块链可在征信的数据共享交易领域着重发力,面向征信相关行业的数据共享交易,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联盟链,搭建征信数据共享交易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促进参与交易方风险和成本最小化。
8、区块链金融应用面临挑战与监管
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目前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在区块链成为金融领域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之前,仍有商业、技术、风险管理等多维度的挑战,各国政府也积极调整监管策略,摸索出适应本国发展的监管方式。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只是提供了一种新角度下的、适用于资产权益证明的发放与流通环节的新型解决方案,目前来看并未对金融领域生产关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在区块链应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探索包容的审慎监管,“币”应用与“链”应用需要区分对待,对于“币”应用要严防金融风险,对于“链”应用要在合规合法的框架内挖掘区块链的潜力。
从本质上来讲,区块链是一种多方参与的“共识系统”,是一种“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基于众多的金融应用场景,从战略意义和重要性看,以下列举三个最重要的可以应用区块链思想的方向和趋势。
9、法定数字货币
货币是金融的基础,是所有基于价值交换的经济活动的通用介质。无需赘言,法定数字货币的场景将极为庞大、复杂并具有重要的金融战略意义。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使用区块链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实现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抢先制定国际标准。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来看,制定法定数字货币标准,包括制定“基本数据单元”的数据结构标准和“数据流转链条”的共识协议标准,其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类似于在IT领域制定互联网TCP/IP协议标准或是在商业领域制定全球贸易协定标准。
这种看似技术协议或商业标准的竞争,实则攸关国家安全的根本利益。想象一下,在法定数字货币成为全球通行的货币形式的将来,哪个国家掌握了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标准,对于其它国家金融格局的影响就会像上世纪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时西方文化带给中国人意识形态上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一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全球化金融扩张。
10、数字身份
在所有行业中,金融行业受到的监管最为严格,而对于客户身份的验证(KYC)是金融监管的一个关注重点。目前的现状是金融机构在KYC的流程中普遍存在信息搜集冗余,信息流转迟滞所导致的低效和巨大合规成本。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可以在跨地区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数据的流转,增加效率、降低成本,这是区块链能够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某个特定场景所带来的价值。
但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区块链Block Chain Financewww.abitpart.com的数字身份可以作为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性协议。目前普惠金融的痛点在于用户触及成本高,风险控制难度大,而目前利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实现的“数字普惠金融”还只能局限于某个组织的生态系统之内(如: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的某些场景中应用(如移动支付),而真正的跨组织、跨国家地域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架构和合作还未能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跨组织、跨国家地域之间的数据(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经济民生的敏感数据)无法通过传统方法被安全共享。
而区块链作为一种“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建立在它两大核心模块“基本数据单元”和“数据链条”之上的数字身份可以尝试将数字普惠金融所覆盖的用户身份信息、历史活动记录以及其它和身份有关的属性信息安全地流转于跨越国家和地域的机构和个人之间,实现敏感数据的开放式安全共享。
11、更广泛的金融(安全)监管基础架构
区块链的基本特征“开放架构下的强安全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新型安全基础架构。和传统的基于密码学的“防御性”安全技术不同,区块链并非把需要保护的敏感数据集中在“云端”,然后试图筑造一道抵御外部入侵的“安全长城”。
从近年来发生的种种安全事件中不难发现,哪怕是再牢固的“城墙”,由于“目标”(数据)集中化地被存储在某个固定位置(例如服务器中),黑客总是可能通过不断尝试找到某个安全漏洞,使得“破墙而入”最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相比而言,区块链所代表的安全基础架构是一种全局性的安全,区块链中的数据被“集体共管共存”,存储的位置随时变动;只有真实有效的数据才会被接入链条中,而伪造的数据将会被系统自动丢弃。打个跨界的比方,汉族文化在过去几千年中的传承和包容并蓄就是一种区块链机制,虽然从政治的角度汉族在历史上曾被多个外来民族统治,但汉族的文化却一次次地接纳外来文化并最终将之吸收、同化。
它的传承(数据存储和流转)以及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同化的能力(基于共识机制的自动裁判修正功能)并非由一人之力完成,而是一种全局的力量。同时,文化发展所包含的“扬弃”过程,也是一种由多元文化共同作用、互相冲突和博弈,最终达到“纳什均衡”稳定状态的过程。
从安全和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基于区块链的安全基础架构允许风险诞生且发展于局部,但始终不能突破全局。
正是由此这个特性,区块链最先被金融行业所发现并重视,因为金融业对于安全最为敏感,但传统的安全架构似乎永远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问题。
金融监管也是一样,传统的监管试图采用各种手段消除金融风险,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性机制(例如P2P行业曾暴露的风险和后续的监管措施),而基于区块链的金融监管基础架构使监管者可以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容错”架构和机制,并要求众多的参与者在这种设定的架构下进行活动,互相监督和制约。即使少数参与者不遵守“游戏规则”,基于全局性的共识机制会使多数的参与者立即发现这种情况并自动进行举报、纠正和惩罚。
这种新型的监管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主动的全局强监管,监管者的作用在于设计一个基于“纳什均衡”的博弈场,使被监管者必须遵守全局性的博弈规则(共识),否则就自动出局。在运行的过程中监管者可以主动推进博弈机制的不断地迭代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