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南方日报评论员
今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强法治保供给护粮安”,全省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宣传推广爱粮节粮知识、倡导健康消费新风尚,以更加有力的行动共同确保粮食安全。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有了响亮的答案。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全省上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牢固树立新粮食安全观,大力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让中国人民的饭碗越端越稳。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东折腾一下、西折腾一下,18亿亩耕地红线怎么保得住呢,14亿多人的饭碗怎么端得牢呢?”广东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又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但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粮食自给率并不高,这一省情决定了保护好耕地、建设好农田、耕种好农田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定不移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种子是农业“芯片”,是粮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目前,广东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数量、种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与欧美种业强国、国内种业强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对标国内外最高水平,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抓好种业创新园、广东种质资源存储交易中心和一批种质资源库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农业科技创新释放更多生产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推动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更好发挥科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的支撑作用。
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搭配的需求,必须多向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各地各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向海洋要食物,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另一方面要统筹各方力量,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要素保障,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全省上下要始终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切实扛起维护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确保人民群众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