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由论文变为商品。广东聚焦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和“不敢转”的难点、堵点问题,组织省科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单列管理试点,激发成果转化活力。在科技创新议题中有个比喻: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10到100”。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关系着“从1到10”接力赛的关键“第一棒”。这一棒跑得好不好,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卡点至关重要。

科技成果转化通常卡在哪?卡在成果处置、成果评估与收益落实上。正是由于这些卡点的存在,科技创新体系陷入“闭路循环”,不同环节与要素相互“隔离”,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效率低下。广东致力于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创新构建使命导向的科技计划评价体系,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势必会加快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赋权增能,纾解“不愿转”。科技成果是典型的无形资产,其价值不仅难以量化,而且往往在进入市场后才能体现出来。如何想方设法让科技成果保值增值,成了改变科研人员“不愿转”的关键。在这方面,暨南大学聚焦药学和大健康等优势学科领域率先突破,探索“两次赋权+分期支付”“赋权+转让部分权属+实施许可”等模式,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市场应用“三部曲”,有效增强了创新活力、提升了创新绩效、增加了科技成果供给。

减负松绑,破解“不敢转”。科研人员往往热衷于科技研发,推广应用并非其长项。通过减负松绑,科研自主权受到更好保障,轻装上阵的科研人员便会更加专注于专业领域。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担当“科学家经纪人”角色,连接工程师、企业家与科技金融各方资源,弥补了科研人员的能力短板,帮助科创企业跨越“死亡谷”、迈向广阔市场。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行“科研团队控股+技术经纪人持股跟投”模式,充分发挥各方所长,一改科技研发“管生不管养”、只管项目上马不管实际运行的局面。

开放共享,化解“不能转”。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单打独斗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常常因此知难而退。广东工业大学线上线下搭建“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超市”,集需求揭榜、技术交易、成果推送、产品展示等于一体,打破了企业需求与科研之间的隔膜。同时,该校与地方政府、工业界联合建立13个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加上4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累计孵化科技企业900多家,让“超市”中的科技成果迅速落地生根。通过合作共享的模式,产业与资本“选购”科技成果,为科技创新从“孤岛”中突围提供了新路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政策红利传导,方能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07-10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