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准大学生”参与发掘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广州先民墓葬 走进博物馆考古实验室 夏日研学进行时-LMLPHP

五名“准大学生”参与发掘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广州先民墓葬 走进博物馆考古实验室 夏日研学进行时-LMLPHP

文/图 记者 文艺 通讯员 粤文旅宣 7月4日上午,南汉二陵博物馆的考古实验室迎来了几位特别的“工作人员”,他们是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的五名“准大学生”。在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带领下,五名学生将参与到广州南沙鹿颈遗址的实验室考古工作中,由此开启一次有趣又有料的人生考古初体验。

本次研学活动围绕南沙鹿颈遗址一座3500多年前的墓葬展开。在考古实验室里,当好奇心满满的学生与三千多年前的广州先民墓葬“相遇”,他们又会在这里发现什么“宝贝”——

从殷墟讲起:什么是实验室考古?

上午九点半,五名学生准时抵达南汉二陵博物馆报到。除了两名同学来自广州本地外,其他三名分别从深圳、佛山赶来。

此次研学活动又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环节。在博物馆的公众考古活动中心,研学导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黄碧雄首先给五名学生介绍了“考古是什么”“考古发掘怎么做”“我们为什么要做实验室考古”等内容。

其间,黄碧雄向几名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自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发掘工作一般都在室外进行,但有一些考古发掘却是在室内,这是为什么呢?他以著名的殷墟考古引入,给大家讲解了实验室考古的必要性。

原来甲骨文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就与实验室考古有关。1936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龟甲数量巨大的编号为YH127坑的甲骨坑。

“因为当时是夏天,天气非常炎热,甲骨坑的空间有限,只能容纳两三个人同时工作。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当时的发掘人员就想了一个办法,把整个坑打包,运到室内再进行慢慢清理。”黄碧雄讲道,正是采用了整体打包的方法,才有了YH127坑一万多片刻辞甲骨的精细整理。此次考古成果对中国甲骨文研究至关重要。

黄碧雄介绍,实验室考古,顾名思义是将文物遗存放进实验室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当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遇到不容易清理和易损坏的遗迹和遗物,就应该采用实验室考古的方式,将遗存及周边土体一起套箱提取,通过异地迁移至室内进行发掘清理和研究。”此次研学活动就是一次典型的实验室考古。

首日任务:科学提取陶器碎片

有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储备,五名学生满怀期待地跟随黄碧雄前往考古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只见南沙鹿颈遗址一号墓被嵌在一个大型长方体套箱内,套箱四周用木板和铁板固定,开口朝上。仔细观察土层表面,还能看出人类骨骸埋藏过的清晰的痕迹。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曾负责南沙鹿颈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介绍,该遗址自2001年底开始发掘,是距今约4500~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期先秦遗址。其中,南沙鹿颈遗址一号墓应为遗址早期遗存中最晚的一个遗迹单位,距今3500多年,是广州首次考古发现三千年以前的人类墓穴。

在这处墓葬中,还发现了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人骨架。“后来,人类学家根据该人体骨架,成功复原了他的头像,并命名为广州‘南沙人’。这也是迄今为止确定的广州人最早、最完整的头像。”张强禄说。

为了保证“南沙人”骨骸信息的完整性,考古工作者采用套箱提取的方式把墓葬及周边堆积一起打包,然后运回了文物库房。记者看到,在“南沙人”骨骸提取后的土层里,还散布着一些陶器碎片等遗物,它们极有可能与墓主人密切相关。

“这些原生堆积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今天你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地层的早晚关系,从上到下去清理这座墓葬,并将这些陶器碎片科学提取出来。”在张强禄讲解完基本的操作规范时,五名学生已经跃跃欲试。

南沙鹿颈遗址实验室考古研学活动陆续有来

穿上统一的工作服,选择合适的发掘工具,五名学生围站在套箱四周,各自开始一处可见物的发掘。然而,由于这座墓葬已经被存放在库房多年,土壤中的水分早已蒸发殆尽,土质也变得十分坚硬。这让学生们一开始的发掘并不顺利。

在黄碧雄的指导下,他们将手中的竹签换成了手铲、刮铲等更为坚硬的工具,并用水壶不断朝发掘处喷水润湿。由此,他们的发掘也渐入佳境。

碎骨、陶片、贝类……一件件遗物经由五名学生之手成功发掘出土。紧接着,他们又用专业相机为出土物拍照,在标签纸上填好出土物的各类信息,然后将其与出土物一起装袋。这样每件出土物就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观察、发掘、清理、拍照、记录、提取……遵照严格的考古发掘流程,五名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来自深圳科学高中的奚业朋告诉记者,日常生活里他很喜欢逛博物馆,因此对考古和历史有了兴趣,当天一早他就从深圳坐高铁前来参加这次活动。

“获得走进考古现场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所以特别想来体验一下。在中山大学2024年自主招生中,我报考了历史学专业,现在还在等待结果中。参加这次活动也是借机来感受博物馆的工作氛围。”奚业朋说。

研学导师黄碧雄一边仔细观察学生们操作是否规范,一边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他告诉记者,由于南沙鹿颈遗址一号墓堆积较厚,此次考古发掘只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该系列实验室考古研学活动还将继续推出。“欢迎感兴趣的观众朋友留意‘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期待与大家在博物馆见面!”

广东暑期将推出204项教育研学活动

记者了解到,这个暑假,类似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在广东还有很多。日前,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协办的“请到广东过暑假——2024粤博假期·夏日知旅”系列推介活动启动仪式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举行。

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了广东暑假期间博物馆优秀展览和活动。今年暑期,全省博物馆将推出204项教育研学活动和927场展览。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表示,学生是博物馆参观人群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博物馆重点关注和着力的对象。2023年,全省387家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7955.47万人次中,未成年观众有1798.5万人次,约占观众总数的20%。全年开展线下社会教育活动2.87万场次,有3092.03万人次参与,其中大部分是学生。

对此,广东省将围绕“博物馆之夜”“品读博物馆”“玩转博物馆”等主题开展系列精品展览推介活动,并组织青少年参与博物馆系列教育研学活动。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王芳同时介绍,今年7月,广东省还将举办博物馆研学培训,邀请全国文博和教育界专家共议博物馆研学的创新路径,激发广东博物馆研学活动的活力。

07-07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