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鄢敏 林清清 通讯员 岳青 孟楠 廖晓键

“我可以自信地对自己说青春无悔,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对全人类都有意义。”得知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后,队员李国铭倍感骄傲。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成立于1989年,集体成员40名,35岁以下青年占比75%。他们以身试险,自主研发抗疟新药;他们扎根海外数十载,推广“全民服药、群防群治、灭疟求本”的原创青蒿素复方疟疾防治中国方案,造福全球3000余万名疟疾患者。三代“青蒿人”接力,为“无疟疾”奋战。

以身试疟

4月30日,点开电脑中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疟疾监测和预警系统,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队员、援圣普项目现场工作组组长黄新安,在广州就能实时监测到当地的疟疾发病情况。很多人想象不到,如今这样看似平常的高科技场景,却是经过几代人艰辛努力才有的成果。

疟疾被称为人类三大传染病杀手之一。早在1967年,我国为研究抗疟特效药启动“523”任务,承担其中研究针灸治疗疟疾任务的正是广州中医学院(即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李国桥教授带领的团队。为验证治疟良方,李国桥曾两度“以身试疟”,抽取患疟病人的血液注入自己身体。李国桥还曾留下“遗书”:“万一真的发生不幸,到时只要在花圈上画一个疟原虫,我就心满意足了。”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李国桥带领团队研发出首个疗程短、成本低的青蒿素类复方抗疟新药,收录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疟疾治疗指南》中。

精诚济世

中国已于2021年6月30日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而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2022年全球约有2.49亿例疟疾病例,导致60.8万人死亡。医疗队先后派出专家前往柬埔寨、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科摩罗、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多个疟疾流行国家,协助世界各地人民消除疟疾。

2007年,第二代“青蒿人”宋健平提出与国内治疟不同的“灭源控疟”新策略,被推广应用到科摩罗、多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多个国家。在东非岛国科摩罗,医疗队克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当地官方和百姓的质疑、西方药厂和当地医生的反对,使当地疟疾发病人数比项目实施前下降了98%,而治疗费用是传统疗法的三分之一。到2014年,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

“危害科摩罗人上千年的疟疾,终于在中国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得以消除。”科摩罗国家疟疾中心主任巴卡尔说,“中方技术团队跟我们是同吃一碗饭、同饮一杯水的兄弟,就连我们科摩罗人没有去过的原始森林、乡村都有他们的足迹。”

2013年,时任科摩罗副总统穆哈吉专程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中国抗疟专家李国桥和宋健平颁发总统奖章,这是该奖章首次授予外国教授。此外,团队先后荣获柬埔寨政府“莫尼沙拉潘勋章”、越南政府“为了人民健康”授勋令、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政府“疟疾防治突出贡献团队”等。

薪火相传

荣誉背后是一代代“青蒿人”无怨无悔的付出,不少团队成员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抗疟这项伟大事业。

李国桥投身抗疟研发时刚满30岁,告别了妻子和未满月的女儿,奔赴疟疾疫情严重的海南和云南等地。宋健平在柬埔寨驻点,一待就是5年,因为条件艰苦,急性胃肠炎、肾结石以及登革热等疾病不时折磨着他。“90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抗疟组长李明强,新婚燕尔便带着妻子奔赴非洲,开展疟疾防治工作,其间磨坏了4双运动鞋,只为获得第一手资料。

另一对夫妻档李国铭、刘瑞媚,在多哥和科摩罗一起抗疟数年。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做调查、挨家挨户搞科普。李国铭至今还记得,在多哥高原区东莫诺省Yanda村,每家带着菜来到卫生站,等待他们到来的场景。“村民们说,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多医生了,只有中国医生才会徒步进村治病。”李国铭说,他很庆幸那天到Yanda村检测,村里5岁以下儿童的带虫率为80%,104个小孩里有83个带虫,“恶性疟有可能在3-7天进展为危急,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坚持去检测,不知道有多少个小孩能活下来。”

不久后,作为援科摩罗、巴新和多哥项目现场工作组组长,李国铭即将再度出发援外。他略带不舍又自豪地说,因为耳濡目染,现在才3岁的儿子也听得懂“青蒿”“疟疾”这些专业词汇。

无私传承

现在,疟疾得到有效控制,“青蒿人”赢得了民心。从一开始频频收到“这么年轻的小伙子,能行吗”的质疑,到现在当地人见到都会主动用中文打招呼说“你好”“谢谢”。

科摩罗昂岛人Abderemane,2019年4月成为项目组司机后,主动申请参加项目组和科摩罗疟疾防治中心的显微镜检测系统培训。2022年5月,医疗队再到科摩罗时,他已经成为能独当一面的镜检技术员。

马达加斯加人Nadia(中文名:陈美兰),2006年作为法语翻译加入青蒿抗疟团队。参加多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基里维纳岛和科摩罗等多个项目后,2020年她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课题就是青蒿防疟方案。

这一首由“青蒿人”倾注心血和智慧、用时光谱成的青春之歌,跨越山海,久久回荡。

05-05 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