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南粤大地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步入密集的创新应用突破期。

在珠江西岸,广东嘉腾机器人自主研发的物流机器人“龙叉”AGV,即刻应用在同城的制造业企业赛恩特的厂房内;

在珠江东岸,“超级显微镜”再度上新——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日前在东莞启动建设,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

跨越珠江口,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首飞成功,“空中出租车”将深圳到珠海的车程缩短为20分钟……

一股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在珠江口涌动。加快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对于广东而言,是一场布局未来产业的“枪林弹雨”,更是一次传统产业跃升的“绝处逢生”。

作为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广东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1/8,去年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3.39%。竞逐新质生产力,以制造业立省的广东如何发力?

当前,广东各地正因地制宜,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错位发力,竞逐各有特色的黄金赛道。

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正在南粤大地聚力成形。

广东制造如何“粤”出新质生产力?|寻“新”记-LMLPHP

拿起“刚下单”的热咖啡,早高峰打个“飞的”通勤……过去科幻电影的画面正在变为现实。

早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低空经济”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也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让整个低空经济行业沸腾起来,更让一场天空争夺战暗暗打响——

环视全球,美、德、法、日、韩等50余个国家已积极布局低空经济;

放眼全国,20余省份已将“低空经济”纳入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观察广东,从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园、完善低空飞行器制造产业链,到探索“空中飞的”、无人机外卖等消费新场景,广东各地市争先在“风口起舞”。

今年2月2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航局副局长韩钧曾表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万亿赛道逐鹿,谁在抢占先机?

今年1月,首条黄金珠宝低空运输航线在广东成功首飞;2月,无人机低空血液运输航路在广东首飞成功;3月,从深圳到珠海,“空中出租车”首飞成功,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不断刷新的“首飞”纪录,让广东的天空格外繁忙。

广东制造如何“粤”出新质生产力?|寻“新”记-LMLPHP

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开通。

不难看出,抢占“低空”赛道,广东正在“领飞”。

深圳,探索低空飞行场景先行。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生态融合产业园”落地福田,衍生出“空中的士”、无人机外卖、电子飞行器游览等多类低空消费场景。

从产业基层来看,在无人机产业占比近七成的低空经济市场,全球每100台无人机就有21台产自深圳宝安。坐拥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的深圳,早已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从政策支撑来看,今年初,《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市培育发展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4—2025年)》等政策陆续出台,为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链、拓展应用场景提供支撑。

广州,专注打造“天空之城”背后的最全产业链。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培育了“城市空中交通上市第一股”——亿航智能。从上游研发设计,中游的飞控、导航、通信、任务载荷系统等组件制造环节,到下游的物流、智慧城市管理等多场景应用与服务等,广州“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完整程度均走在前列。

作为“飞的”试航的参与者,珠海也不甘示弱,不仅以“双航展”的优势赢得更多落地试验主动权,更在通航运营服务方面发力。当前。珠海已有6个可供通用航空使用的机场和多个通用航空临时起降点,全市12家通用航空许可经营企业占广东21%。3月7日,广东珠海市工信局就《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围绕培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强化产业要素供给提出13项举措,其中对单家企业一年度的最高奖励达3000万元。

拓展“低空经济”消费市场,中山也想分一杯羹,最新消息:深中首条低空飞行商业化物流航线,构建起了连接两地的“深中空道”。如今,从深圳南山到中山小榄,单票重量<20公斤的物品,采用无人机跨城配送,“一口价”只需40元。

广东制造如何“粤”出新质生产力?|寻“新”记-LMLPHP

跨城运输使用的丰翼无人机丰舟90。 受访单位供图

瞄准低空经济,为何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理事长杨宏伟坦言:“在房地产、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调整期后,各地均需要找到新的产业发动机。‘低空经济’就是发动机,它涵盖了电子信息、芯片、北斗导航、原材料、培训等各方面,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无疑将成为最能承接产业发展的领域之一。”

当前,向空天探索,“粤”出的新航道又何止低空经济?

日前,“珠海造”的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在内蒙古海拉尔完成最后一项高寒试飞任务,标志着国产研发的大飞机,可满足我国全疆域范围内的森林、消防、搜索、救援等多领域使用需求。

今年1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公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支持广州南沙加快推进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海洋科学等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南沙商业航天版图上的“链主”企业,吉利航天再点了“一把火”——2月,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二个轨道面,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

上天为鲲鹏,在粤港澳大湾区,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万亿级规模的天空产业聚集发展已成为不远的未来。

广东制造如何“粤”出新质生产力?|寻“新”记-LMLPHP

3月,走进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凤翔工业区的嘉腾机器人车间,公司副总裁陈洪波正向来访者介绍2月发布的机器人新品——“8.5厘米全向无人堆垛叉车”。这是嘉腾机器人费时两年研发的全球最矮最窄全向舵轮。

短短几天后,这个新品已进驻到顺德区的另外一家制造业企业——赛恩特的厂房内。嘉腾机器人的AGV小车装载着货物往返,经过的线路两侧,机械臂挥舞,流水线高速运转。智造的脉搏跃动在佛山大大小小的厂房车间里,机器人与能工巧匠交织忙碌的一幕幕场景,构成了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的实际应用路径。

广东制造如何“粤”出新质生产力?|寻“新”记-LMLPHP

嘉腾发布新品——全行业最矮最窄全向舵轮。

将镜头转向江门新会,走进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的厂房,车间内的大屏幕正在实时显示最新的生产情况:四期高浓度磨浆机,运行中;四期1短纤磨浆机,停机中,AI(人工智能)建议……这个新业态场景的背后,是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数据建模等数字化技术,传统的纸业制造也能找到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互促发展的“融合点”。

迈进同样“传统”的中山西区街道,穿越中荣印刷智能工厂的“调度中枢”——智能仓储立体库。这里是印刷业内最大、进深最长的自动化立体库,真正的“黑灯工厂”。3万个货位上摆放数万种原材料、规格材质各异的印刷品。每天有2000款产品交付,8000次半成品周转,有3万种新旧材料吞吐,却能实现“无人仓储”、自动调度,并且从不出错。

当前,技术创新对行业的支撑性与颠覆性作用已成为多数传统制造企业的共识。面对机遇,传统企业正在积极寻找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互促双强的最佳“啮合点”,让传统产业变得不“传统”。

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动能”,更代表了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可以为产业带来一股“新动能”,更带动成千上万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掀起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动能变革。

在广东,“产业+科技”的春风,正在吹向每一个传统制造的车间。搭上科技快车,传统制造业融入创新链,呈现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风口,每个地方都有大机遇。向“新”发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构建新老并举、量质齐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续写传统制造业“不再传统”的转型升级故事。

“传统产业并不等于同于低端产业、夕阳产业,不是必须淘汰为新兴产业让路。我们也曾交过学费,笼子空了鸟却没来。”广东省智能装备制造协会秘书长苗强认为,不少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以传统燃油车为例,当前,比亚迪、广汽集团等“老牌车企”正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以长期积累的技术、人才、资金、品牌等雄厚家底为支撑,推动新能源汽车做得稳、做得好,而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在广东,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只有一个形态,它扮演着多种角色。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新风口,珠三角依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先立后破,以新技术改造,进一步夯实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

广东制造如何“粤”出新质生产力?|寻“新”记-LMLPHP

上天入海,深入微观,近年来,广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还体现在“国之重器”上源源不断地出现广东基因。

——与洋流搏击,新质生产力深潜入海。

在广州南沙,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完成试航,突破十余项关键技术,完成多项国际首创设计,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摘下海洋科技“皇冠”。“梦想”号不仅承载着中华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更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梦想,承载着人类开发地球深部资源的梦想。

从全国首艘大洋钻探船试航成功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深海科考中心的落地,粤港澳大湾区正引领海洋科技力量集聚,率先深耕“深海”技术。

广东制造如何“粤”出新质生产力?|寻“新”记-LMLPHP

中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完成试航。

——向微观进军,新质生产力无“微”不至。

坐落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被称为“国之重器”,作为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在解决航空领域、高铁工程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很多关键应用问题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月30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后,装置的研究能力将大幅提升,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实验精度和效率将显著提高,也必将为我国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广东省在内科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之源。

——站上AI风口,新质生产力抢滩未来。

当前,广东正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主要集聚城市之一,深圳正上演“AI速度”,已初步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完整的人工智能行业产业链,“AI+”正赋能各行各业。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城市+AI”场景应用已达41个,今年还将新增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场景应用10个。佛山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及相关产业营收从515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东莞明确,力争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

可见,抢跑未来赛道,广东一刻也不敢松懈。无论是上天还是入海,无论是微观还是AI,未来产业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信息化战略规划处处长、研究员胡拥军也曾建议,广东要前瞻布局一批特色优势的未来产业集群,“广东省是集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市场产业生态、大改革开放窗口的‘热带雨林’,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有可为、必有可为。”

前瞻布局,下好先手棋,才能构筑新优势。

抢跑未来赛道,广东的方向很清晰:由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方案》已明确,未来广东将主要依托广深等地市,重点培育发展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和未来绿色低碳5个产业集群。

前瞻部署,决胜“未来”。

一个个“新”潮澎湃的消费新场景、制造新模式、产业新布局,拼构出广东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描摹出一幅未来发展的新图景。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周欢 龚名扬

【统筹】李卓 何山

04-02 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