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阳春三月,“新”风扑面——两会正酣,“新质生产力”热力四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
经济大省广东,如何在“未”中寻机、跑出新质加速度?如何不负前贤、不负时代,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凭借深厚的产业底蕴乘风破浪,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湾流?
即日起,推出《代表委员谈“新”》栏目,广邀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谈“新”论“变”;还将同步推出《湾流——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报告》栏目,持续深入探寻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为读者奉上有高度、深度、速度以及温度的“大湾区新质答卷”。敬请垂注! 文/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李焕坤 谭铮
图/全媒体记者 周巍 曾育文
向天空探索,向深海挺进,向微观进军,向虚拟空间拓展……13万亿经济大省广东,正在聚“新”力、汇“湾”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能量场。
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经连续7年全国第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科技浪潮滚滚向前,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时不我待。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如何不断驱动新质生产力实现跃迁升级?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从源头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找寻“向上突围”的动力,更好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
重视源头创新 加速布局“国之重器”
新质生产力“新”在哪?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来实现生产力的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指出。
在东莞松山湖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坐落着迄今为止我国已建成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它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
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同时实现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高性能结构材料攻关提供了关键技术平台。
“科技创新要从基础研究做起,不能在别人的沙滩上打造科技帝国大厦,要在自己的基地上建设。”孙志嘉强调。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充分展示广东省引进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和成就。
以此为起点,一批“国之重器”正在加速谋划和推进。
放眼湾区:在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及其配套科研综合楼落户南沙,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加快建设;在深圳,智能超级算力平台“鹏城云脑Ⅲ”已获批立项,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在汕头,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汕头登陆点)有望在2025年建成……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一个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孙志嘉说。
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做好基础研究,依托大科学装置和国家战略核心科技力量,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推动科研装备自主化。
孙志嘉建议,大湾区应进一步依托这些大科学装置,承接国家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牵引,健全科技体系的建设,并在发展过程中,补充建设大湾区同步辐射光源等新的大科学装置,形成合力。
“大科学装置不是独立的,要结合国家的实验室体系建设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综合性的发展,将各种要素有效地联合,才能更好地产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孙志嘉说。
强化成果转化 让企业在科技攻关中“唱主角”
“新质生产力”如何锻造?加快应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一条重要的实现路径。
在大湾区,抬头看天,随着亿航智能拿下全球首张适航证,“空中打的”即将在大湾区落地,低空经济正振翅起飞;探访智能工厂,由优必选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经正式上岗,人工智能正在应用端实现新突破……屡屡产出科研成果的产业,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凝聚和畅通,助力培育出一个个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了湾区新质生产力。
“要进一步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科学技术发明主要靠科学家,要进一步实现产业发展,就要靠企业家。“企业家通过对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把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变成产品、商品,再将赚到的钱进一步投入科学研究,形成一个闭环。”
王桂林指出,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过程,要想跨越两者之间的鸿沟,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因此,要加快完善“创业者成长链、企业育成链、成果转化链”三螺旋支撑体系,打通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路径,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王桂林建议,企业是衔接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应确立企业的出题人、阅卷人角色,探索骨干龙头企业“包干制”,赋予龙头企业资金分配权、路线决定权、团队组织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高校、院所的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工作分类评价,激活优质科技成果产出动力。
优化创新生态 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当前,广东拥有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拥有超7.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足、能力强,激活广东区域创新的“一池春水”。
在大湾区,随着散裂中子源等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先后投入运行,亟待更多具有创新基因的企业,搭建起基础研究、前沿研究与应用转化之间的桥梁。
“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是国家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为它符合整个产业创新与国际创新发展的规律。”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说。
如何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袁玉宇建议,制度层面,在国家现有专家库中建立特定的产业专家智库,或在现有领域专家库中增加产业专家的比例。“我们希望,由真正在产业一线的专家,去给国家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相关建议,以更好发挥产业端对创新政策和创新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
袁玉宇还表示,创新生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建立健全容错机制。“未来产业发展一定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有先行者就有失败的可能。我们应该建立更好的容错机制,鼓励大家更有动力、更有激情去尝试。”
平台层面,袁玉宇认为,应建立起由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产业创新联合体,这有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这种平台的优势是有非常清晰的市场导向、非常明确的产品开发方向,应根据这种导向、需求整合相应技术。
“现在,新质生产力成为各界关注的热词。对于我们创新工作者来说,这也意味着要肩扛更重要的责任。”袁玉宇说,新质生产力能够带领我们国家的产业不断提升,让老百姓能享受更好的产品、过上更好的生活。“作为创新型企业,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找准优势、专注主业、持续做好创新投入。”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林洁 吴江 黄丽娜
统筹:孙晶 刘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