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薛江华
图/周巍 宋金峪发展农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县域经济取得新发展;做专做精特色镇,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百千万工程”,助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为何返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怎么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县域经济?如何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广东省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和委员都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带来了很多“金点子”——
打造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今年是我返乡创业的第十个年头。我来自梅州,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与购销,这些年也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作为一名‘产业村长’、基层代表,我带了一条与‘百千万工程’相关的建议。”广东省人大代表、梅州市金宝树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琼说道。
刘琼
在广东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有不少人成为了乡村致富的带头人,刘琼便是其中一位。她于2013年辞去高薪工作,拎起“菜篮子”返乡创业,成立梅州市金宝树农业有限公司和平远县金宝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对此,刘琼表示:“因为出身农村,又从事农业工作,就想通过多年在农业领域积攒的经验,让父老乡亲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本次参会,刘琼特意带来丝苗米、花生、柚子等特色农产品。据她介绍,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公司把梅州平远县东石镇17个村合作社、3000多户农户纳入其中,以丝苗米和花生作为产业典型示范,初步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有机衔接,让产品畅销大湾区。
此外,公司通过打造“稻花香”产业共建示范基地,推动花生和丝苗米走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平台化的道路。刘琼颇有感触地说:“2023年,我们带动农户种植了约一万亩的花生和水稻,带领他们增收4000元以上。接下来,也希望东石花生能发展成地方特色产业,用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聚焦“土特产”,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公司是一家以大蒜、速冻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收购、冷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型加工企业。企业产业帮扶对象为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柘陂村。”广东省人大代表、河源忠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东岸介绍。
温东岸
大蒜是柘陂村的特色产业,但由于受供需及保存等影响,蒜价波动较大。为帮助当地农户解决问题,温东岸所在的公司对大蒜实行统一收储、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还把黑蒜加工成饮品,以提升当地黑蒜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通过规模化发展大蒜产业,我们带动一百多户农户扩大种植面积,给村民分红,他们也可以到厂里来务工,多种途径增加收入。”温东岸说。
因地制宜打造黑蒜产业扶贫链,通过“特色种植+产品深加工”“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高校”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这是柘陂村的脱贫模式。
温东岸还提到,“河源本地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为了扩大销路,我们自建冷链物流供应给广州、深圳、惠州等餐饮企业及农贸市场”。接下来,他希望通过各种平台,进一步推动黑蒜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在种植和生产环节得到更多收益。
持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
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优势,揭阳市惠来县抢抓机遇发展强县富民特色产业,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公布的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中,惠来县榜上有名。
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位于揭阳市惠来县溪西镇龙江河入海口附近。此前,这里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村落,但工业区建立以后,这里重点发展石油炼化、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未来将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能源节点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材料供应地。
广东省人大代表胡博豪认为,现阶段,工业区各项规划建设已进入快车道,但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工业区正如国内其他石化园区一样,遇到了诸如政策、能耗、产业用地、配套建设及资金等阶段性困难,对工业区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胡博豪。受访者供图
对此,他建议着力为园区研究制定相关专项优惠政策,加速产业布局;目前工业区处于建设关键时期,建议省政府在国家和省政策内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安全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等领域;为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推介优质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工业区知名度。
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充分激发民间资本活力,让产业进得来,让人才留得住,让地方发展好。
改革开放以来,粤东粤西粤北人才、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向珠三角、向地级市聚集,为珠三角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强大的虹吸效应也导致与珠三角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县域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对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支撑力不强。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天一星际律师事务所主任毕亚林认为,县域经济不强,原因固然很多,但营商环境是其中重要一项。当前,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点多、线长、面广,省委省政府一年来举措频出,效果显著,值得肯定。如果能从优化县域营商环境维度入手,不失为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举措。
毕亚林
对此,他建议由“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牵头,制定县域优化营商环境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工作抓手,推进县域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城乡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综合优化提升。
毕亚林还建议开展县域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对标国内一流县域营商环境的地方标准,制定县域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指标,借鉴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评议工作经验,每年定期开展县域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营造全省上下“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倒逼治理效能提升。
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
省两会期间,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带来提案,建议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途径,为城乡融合建设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邓毛颖建议,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通过构建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差异化整治模式,丰富“竞集约、竞时间、多要素”交易机制,完善收益共享;建立农用地与建设用地联动工具箱;强化美丽经济导入,鼓励国企参与;健全考评体系,引导市场参与生态治理等,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成式改革,为推进全省“百千万工程”建设描绘新图景、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在邓毛颖看来,“百千万工程”瞄准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服务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域土地整治,则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关键一招”。
在调研中,她发现,当前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虽成效初显,但仍未从根本上破解城乡区域不协调问题。“全省各地实践主要以农用地整理为主,整治对象与模式相对单一,难以体现问题导向与地区资源特点。”
从“百千万工程”工作链条来看,整治后的生态产业化是实现富民增收的关键。目前,广东省农产品产加销、农文旅融合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缺乏一体化规模优势,普遍面临运营主体不强、品牌化程度不高、经济增值不多等问题。
“立足粤东粤西粤北以及珠三角的资源优势,可以形成更科学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促进核心要素更集聚、流通更顺畅。”邓毛颖从三个维度作出分析。首先,要着力构建一套差异化的全域整治模式。其次,要优化增减挂钩与指标交易机制。再者,要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邓毛颖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套实施机制,应从政府治理与社会参与两个方面重点完善,建立适配主体功能区的考评体系,以及“丰歉搭配”的组合供应机制引导市场化生态治理。
比如,为响应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落实差异化指标考核,可以适时推行GDP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轨并行的考评体系,并将考核结果应用在政府决策、政策奖补、资源配置中。
在实现“丰歉搭配”上,邓毛颖建议推动公益性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融合实施。此外,结合“附带生态修复条件的土地出让”等机制,可以明确先开展生态修复再进行建设开发,以建设项目收益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