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扎根乡村的“兵支书”助力“百千万工程”-LMLPHP

文/图 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通讯员 叶婷婷 耿兵 温丰羊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必背村,身着瑶族服装的“兵支书”邓伟华,正带着村民给村合作社饲养的5万多尾鱼投喂饲料。2021年换届后,邓伟华带头发展南瓜种植、“瘦身鱼”养殖等产业,带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连续两年超过10万元。

邓伟华只是广大退役军人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广东通过实施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开展政治素质、致富技能和基层治理能力培训,引导“兵支书”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群众共同富裕的领路人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推动退役军人成为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

瑶寨里面“瑶语”送政策

位于粤北山区的必背镇,有着原生态的瑶族风情文化和自然风光,全镇人口约八成都是瑶族。瑶语是当地干部群众工作生活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

“全镇共有129名退役军人,基本上都是瑶族同胞。”必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邓仕华说,这里也是全省服务少数民族退役军人最多的一个服务站。服务站成立之初,邓仕华就开始到这里工作。他见证了退役军人服务站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也感受到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的完善。

“退役军人来到站里,咨询最多就是兵龄补贴政策和就业政策。”邓仕华说,和瑶族同胞沟通时,他们一般都会使用瑶语,把相关政策准确、快速传递到退役军人心中。相似的服役经历和共同的民族语言,总是能快速拉近邓仕华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他也很快适应了退役军人“娘家人”的这一角色。

过去四年多时间里,邓仕华和淳朴的瑶族退役军人之间发生了很多难忘的经历。必背镇桂坑尾村的退役老兵盘良顺生意失败后,又不慎摔伤,情绪十分低落。邓仕华和同事们一起上门探望。

几杯热茶、一番安慰,让盘良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临别前,盘良顺非要留邓仕华一起吃饭,还硬塞给他一条瑶族腊肉。在淳朴的瑶寨,送腊肉是瑶族人表达感谢的最高礼仪,不收反而不近人情。邓仕华收下腊肉后,悄悄放下一些钱才离开。小小腊肉,见证着老兵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双向奔赴”的动人故事。

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依山而建的瑶族村落、层层错叠的金黄梯田、清澈见底的峡谷溪水……如何把丰富的瑶寨风情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转化为乡村振兴“驱动力”?通过发挥退役军人“五种力量”,必背镇不断促进退役军人作用充分发挥,“兵支书”成为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目前,必背镇有3个“兵支书”,占比37.5%。他们扎根深山,带领瑶寨老乡们致富奔小康,一幅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正在深山瑶寨徐徐铺开。

金秋时节,邓伟华带领村民在山脚下种植的蜜本南瓜喜迎丰收。走在铺满南瓜的撂荒地里,他和村民都喜笑颜开。担任“兵支书”的三年时间里,两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2021年,邓伟华“上任”必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时,全村“家底”只有8000元;如今,邓伟华带头发展南瓜种植、“瘦身鱼”养殖,该村集体年收入早已超过10万元。

有机米、美丽梯田、瑶家民宿……在必背镇桂坑村“兵支书”盘明华的带领下,桂坑村从一个昔日落后的“贫困村”发展为知名的“网红村”。今年以来,桂坑村通过打造桂坑村“小商圈”冷饮店,开展桂坑村“瑶人瑶文”系列活动等,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在必背镇方洞村,“兵支书”带头发展黄牛养殖,带领村集体经济连续两年突破了10万元,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他们只是广大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案例之一。截至今年6月,广东共有22978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4337人当选“兵支书”,广大退役军人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10-19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