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码已经上传至 github.: https://github.com/HuBlanker/Keras-Chinese-NER
本文主要理论依据论文:Bidirectional LSTM-CRF Models for Sequence Tagging
前言
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简称 NER),是指识别文本中具有特定意义的实体,主要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专有名词等。简单的讲,就是识别自然文本中的实体指称的边界和类别。
NER 是 NLP 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在文本情感分析,意图识别等领域都有应用。它的实现方式也多种多样,从最早基于规则和词典,到传统机器学习到现在的深度学习。本文采用当前的经典解决方案,基于深度学习的 BiLSTM-CRF 模型
来解决 NER 问题。
本文主要依据于 Bidirectional LSTM-CRF Models for Sequence Tagging 论文,并参考 github 上部分项目,实现了 基于 BilSTM-CRF 的中文文本命名实体识别,以用作 搜索中的意图识别。[]() 源码中包含完整的训练及部署代码,还有数据集的示例。
我的目的是,使用 中文样本训练模型,然后在线提供预测,用于线上的搜索服务。所以本文可能对原理的介绍比较少,主要集中于 实际操作。对于 用 BiLSTM-CRF 来实现 NER
概念尚不清楚的同学,可以点击上方的论文了解一下,或者自行搜索了解。
离线训练
训练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处理样本数据。
- 编写代码,包括数据处理,加载,模型搭建等。
- 实际训练并评估模型。
那么让我们来一步一步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样本数据部分。
样本数据
我们采用的格式是 字符-label. 也就是如下面这样,每个字符和其标签一一对应,句子与句子之间用空行隔开。
这里数据中的所有标签是常见的 地名
, 人名
, 机构名
标签,其中 B-LOC
对应着一个地名的开始,O-LOC
对应着一个地名的中间部分。O
代表未识别部分,也就是Other
. 其他的以此类推。
通过这样的数据,我们可以 拿到每一个实体的边界,进行切分之后就可以拿到有效的实体识别数据。
6 O
月 O
油 O
印 O
的 O
《 O
北 B-LOC
京 I-LOC
文 O
物 O
保 O
存 O
保 O
管 O
状 O
态 O
之 O
调 O
查 O
报 O
告 O
》 O
, O
调 O
查 O
范 O
围 O
涉 O
及 O
故 B-LOC
宫 I-LOC
、 O
历 B-LOC
博 I-LOC
、 O
古 B-ORG
研 I-ORG
所 I-ORG
、 O
北 B-LOC
大 I-LOC
清 I-LOC
华 I-LOC
图 I-LOC
书 I-LOC
馆 I-LOC
、 O
北 B-LOC
图 I-LOC
、 O
日 B-LOC
伪 O
资 O
料 O
我本人使用的样本是自己生成及标注的一部分,涉及到个人数据,不方便放到 github 中,因此 github 中仅有一个数据集的格式示例。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 BiLSTM-CRF 模型解决 NER 问题来讲,理论已经在论文中说的十分明白,模型搭建代码网上也是有很多不错的可以使用的代码。
那么,重中之重就是样本的整理,当然这是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使用一部分样本来训练,之后逐步标注,或者用其他方式生成一些正确的样本。
训练
在 github 仓库里,有完整的可用于训练的代码,我进行了脱敏,但是完全不影响理解及执行。这里仅大致的贴一下核心代码。
数据编码
首先是对数据进行编码的代码,通过对所有训练数据 char 级别的编码,来让模型可以"认识" 我们的数据:
# 对传入目录下的训练和测试文件进行 char 级别的编码,以及加载已有的编码文件,
# 只有在更换训练文件之后才需要 gen, 其他时间直接 load 即可。
class Word2Id:
def __init__(self, file):
self.file = file
def gen_save(self):
data_file = [args.train_data, args.test_data]
all_char = []
for f in data_file:
file = open(f, "rb")
data = file.read().decode("utf-8")
data = data.split("\n\n")
data = [token.split("\n") for token in data]
data = [[j.split() for j in i] for i in data]
data.pop()
all_char.extend([char[0] if char else 'unk' for sen in data for char in sen])
chars = set(all_char)
word2id = {char: id_ + 1 for id_, char in enumerate(chars)}
word2id["unk"] = 0
with open(self.file, "wb") as f:
f.write(json.dumps(word2id, ensure_ascii=False).encode('utf-8'))
def load(self):
return json.load(open(self.file, 'r'))
模型搭建
2.1.4 版本的 keras,在 keras 版本里面已经包含 bilstm 模型,CRF 模型包含在 keras-contrib 中。
双向 LSTM 和单向 LSTM 的区别是用到 Bidirectional。
模型结构为一层 embedding 层+一层 BiLSTM+一层 CRF。
代码不难,且加了一些关键注释,如下:
# BILSTM-CRF 模型
class Ner:
def __init__(self, vocab, labels_category, Embedding_dim=200):
self.Embedding_dim = Embedding_dim
self.vocab = vocab
self.labels_category = labels_category
self.model = self.build_model()
# 构建模型
def build_model(self):
model = Sequential()
# embedding 层
model.add(Embedding(len(self.vocab), self.Embedding_dim, mask_zero=True)) # Random embedding
# bilstm 层
model.add(Bidirectional(LSTM(100, return_sequences=True)))
# crf 层
crf = CRF(len(self.labels_category), sparse_target=True)
model.add(crf)
model.summary()
model.compile('adam', loss=crf.loss_function, metrics=[crf.accuracy])
return model
# 训练方法
def train(self, data, label, EPOCHS):
self.model.fit(data, label, batch_size=args.batch_size, callbacks=[CallBack()], epochs=EPOCHS)
# 加载已有的模型进行训练
def retrain(self, model_path, data, label, epoch):
model = self.load_model_fromfile(model_path)
print("load model, evaluate it.")
loss, accuracy = model.evaluate(data, label)
print("load model, loss = %s, acc =%s ." % (loss, accuracy))
model.fit(data, label, batch_size=124, callbacks=[CallBack()], epochs=epoch)
# 从给定的目录加载一个模型
def load_model_fromfile(self, model_path):
crf = CRF(len(self.labels_category), sparse_target=True)
return load_model(model_path, custom_objects={"CRF": CRF, 'crf_loss': crf.loss_function,
'crf_viterbi_accuracy': crf.accuracy})
# 预测,主要用于交互式的测试某些样本的预测结果。我个人习惯在训练完成之后手动测试一些常见的 case,
def predict(self, model_path, data, maxlen):
model = self.model
char2id = [self.vocab.get(i) for i in data]
input_data = pad_sequences([char2id], maxlen)
model.load_weights(model_path)
result = model.predict(input_data)[0][-len(data):]
result_label = [np.argmax(i) for i in result]
return result_label
# 测试,可以用某个测试集跑一下模型,看看效果
def test(self, model_path, data, label):
model = self.load_model_fromfile(model_path)
loss, acc = model.evaluate(data, label)
return loss, acc
加载数据
在我们用其他方式处理完数据之后,我们拿到了我们想要的格式,但是这个格式并不是可以直接被模型接受的,因此我们需要加载数据,并且进行一些处理,比如编码或者 padding.
# 处理数据集
class DataSet:
def __init__(self, data_path, labels):
with open(data_path, "rb") as f:
self.data = f.read().decode("utf-8")
self.process_data = self.process_data()
self.labels = labels
def process_data(self):
# 读取样本并分割
train_data = self.data.split("\n\n")
train_data = [token.split("\n") for token in train_data]
train_data = [[j.split() for j in i] for i in train_data]
train_data.pop()
return train_data
def generate_data(self, vocab, maxlen):
char_data_sen = [[token[0] for token in i] for i in self.process_data]
label_sen = [[token[1] for token in i] for i in self.process_data]
# 对样本进行编码
sen2id = [[vocab.get(char, 0) for char in sen] for sen in char_data_sen]
# 对样本中的标签进行编码
label2id = {label: id_ for id_, label in enumerate(self.labels)}
lab_sen2id = [[label2id.get(lab, 0) for lab in sen] for sen in label_sen]
# padding
sen_pad = pad_sequences(sen2id, maxlen)
lab_pad = pad_sequences(lab_sen2id, maxlen, value=-1)
lab_pad = np.expand_dims(lab_pad, 2)
return sen_pad, lab_pad
进行完上线的三个步骤之后,我们基本上就可以进行训练了。
还有一部分的功能性代码,比如启动参数,模型保存格式等没有贴出来,使用的时候可以直接从 github 上看一下就好。
在 python3, keras 2.2.4 环境下,执行 python3 model.py --mode=train
, 即可开始训练,会将模型自动保存到 model 路径下,保存为 H5 和 SavedModel 两种格式。
评估模型
模型运行期间及每一次 epoch 运行结束,会打印响应的 loss 及 accuracy. 如下图所示:
此外还可以运行python3 model.py --mode=predict --input_model_dir=model
来进行交互式的预测。
在线预测
离线训练得到了效果让我们满意的模型之后,就是在线预测的流程了。
tensorflow 模型如何部署到线上,一直是比较花里胡哨的,针对这种情况 Google 提供了 TensorFlow Servering,可以用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将训练好的模型直接上线并提供服务。
tensorflow serving 介绍
TensorFlow Serving 是一个用于机器学习模型 serving 的高性能开源库。它可以将训练好的机器学习模型部署到线上,使用 gRPC 作为接口接受外部调用。它支持模型热更新与自动模型版本管理。这意味着一旦部署 TensorFlow Serving 后,不再需要为线上服务操心,只需要关心你的线下模型训练。
tensorflow serving 持续集成的大概流程如下:
基于 TF Serving 的持续集成框架还是挺简明的,基本分三个步骤:
- 离线模型训练
主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清洗、模型的训练、评测和优化。
- 模型上线
将前一个步骤训练好的模型保存为指定的格式,之后在 TF Server 中上线;
- 服务使用
客户端通过 gRPC 和 RESTfull API 两种方式同 TF Servering 端进行通信,并获取服务,进行在线预测。
TF Serving 工作流程如下:
模型保存格式
要想使用 tensorflow serving 来部署模型,需要将模型保存为特定的格式。
如果你是使用 keras models 构建的模型,那么直接tf.saved_model.save(self.model, save_dir)
即可。
如果你是使用 keras sequential 构建的模型,那么使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让你将序列模型保存为 SavedModel 格式。
def export_saved_model(self, saved_dir, epoch):
model_version = epoch
model_signature = tf.saved_model.signature_def_utils.predict_signature_def(
inputs={'input': self.model.input}, outputs={'output': self.model.output})
export_path = os.path.join(compat.as_bytes(saved_dir), compat.as_bytes(str(model_version)))
builder = tf.saved_model.builder.SavedModelBuilder(export_path)
builder.add_meta_graph_and_variables(
sess=K.get_session(),
tags=[tf.saved_model.tag_constants.SERVING],
clear_devices=True,
signature_def_map={
tf.saved_model.signature_constants.DEFAULT_SERVING_SIGNATURE_DEF_KEY:
model_signature
})
builder.save()
加载模型
将训练完毕的模型放到 serving 下对应的目录,让 serving 进行加载,模型文件树应该如下:
.
我在服务端启动 serving 的时候,使用了如下命令:
cmd="./tensorflow_model_server \
--port=4590 \
--rest_api_port=4591 \
--model_config_file=model/ \
--tensorflow_session_parallelism=40 \
--per_process_gpu_memory_fraction=0.2"
意味着我读取当前目录下 model 文件夹下的模型,加载并且对外提供了 RESTFUL 服务(在 4590 端口)以及 grpc 服务(在 4591 端口).
客户端请求
serving 对外提供了 RESTFUL 接口以及 GRPC 接口,足够我们使用了。
RESTFUL
在命令行执行curl -d '{"inputs": [[348.0,3848.0,2557]]}' -X POST http://localhost:4591/v1/models/model:predict
, 其中,inputs 是在输出模型时定义的模型输入数据。也就是模型签名。
如果不确定自己的模型定义,可以使用 tensorflow 自带的saved_model_cli.py
文件来查看,首先运行find / -name="saved_model_cli.py"
, 找到本机上的对应文件,如果没有,可以去下载 TensorFlow 的源码,其中包括这个文件。
然后执行 python saved_model_cli.py show --dir model/15 --all
, 就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输出。
我的模型定义了:
名为"input"的输入,是一个二维的矩阵。
名为"output"的输出,是一个三维的矩阵。
模型返回的预测结果为一个三维数据,其中每一个数组代表一个字符所在的标签。
以 "王强" 为例。
得到的结果为 shapre=(1,2,7) 的数组,其中 1 指的是我们只输入了一个句子,2 指的是句子的长度,7 指的是我们所有 tag 的长度。
[
[0,1,0,0,0,0,0]
[0,0,1,0,0,0,0]
]
标签顺序是:[O, B-PER, I-PER, B-LOC, I-LOC, B-ORG, I-ORG]
用1
所在的下标对应到标签中,可以发现王强
的结果是B-PER, I-PER
, 也就是一个人名。
grpc
输入输出和 RESTFUL 是一样的,只是方式可能有点不一样,这里简单的贴一下集成 GRPC 的那块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构造请求
ManagedChannel channel = ManagedChannelBuilder.forAddress("192.168.1.251", 7010).usePlaintext(true).build();
PredictionServiceGrpc.PredictionServiceBlockingStub stub = PredictionServiceGrpc.newBlockingStub(channel);
Predict.PredictRequest.Builder predictRequestBuilder = Predict.PredictRequest.newBuilder();
Model.ModelSpec.Builder modelSpecBuilder = Model.ModelSpec.newBuilder();
// 你的模型的名字
modelSpecBuilder.setName("model");
modelSpecBuilder.setSignatureName("");
predictRequestBuilder.setModelSpec(modelSpecBuilder);
TensorProto.Builder tensorProtoBuilder = TensorProto.newBuilder();
// 模型接受的数据类型
tensorProtoBuilder.setDtype(DataType.DT_FLOAT);
TensorShapeProto.Builder tensorShapeBuilder = TensorShapeProto.newBuilder();
// 接受数据的 shape, 几维的数组,每一维多少个。我的测试数据是三个。
tensorShapeBuilder.addDim(TensorShapeProto.Dim.newBuilder().setSize(1));
tensorShapeBuilder.addDim(TensorShapeProto.Dim.newBuilder().setSize(3));
// 我的测试数据,这里需要把输入的字符串进行编码。比如在我的编码下,比如将 : 呼延十 编码成下面三个数字。
String s = "呼延十";
List<Float> ret = new ArrayList<>();
ret.add(348.0f);
ret.add(3848.0f);
ret.add(2557.0f);
tensorProtoBuilder.setTensorShape(tensorShapeBuilder.build());
tensorProtoBuilder.addAllFloatVal(ret);
predictRequestBuilder.putInputs("input", tensorProtoBuilder.build());
Predict.PredictResponse predictResponse = stub.predict(predictRequestBuilder.build());
// 这里拿到的是一个 (1,1,3) 的矩阵。所以我们需要把他解码成我们想要的 tag. 涉及到你的 tag 列表。
List<Float> output = predictResponse.getOutputsMap().get("output").getFloatValList();
List<String> tags = Arrays.asList("O", "B-PER", "I-PER", "B-LOC", "I-LOC", "B-ORG", "i-ORG");
List<String> rets = phraseFrom(s, output, tags);
System.out.println(rets);
}
private static List<String> phraseFrom(String q, List<Float> output, List<String> tags) {
List<List<Float>> partition = Lists.partition(output, tags.size());
List<Integer> idx = new ArrayList<>();
for (List<Float> floats : partition) {
for (int j = 0; j < floats.size(); j++) {
if (floats.get(j) == 1.0f) {
idx.add(j);
break;
}
}
}
assert q.length() != idx.size();
// 从 query 和每个字的 tag 解析成词语的意图。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char[] chars = q.toCharArray();
List<String> rets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chars.length; i++) {
Integer tag = idx.get(i);
if ((tag & 1) == 1 && sb.length() != 0) {
String item = sb.toString();
String ret = tags.get(idx.get(i - 1));
rets.add(ret);
sb.setLength(0);
sb.append(chars[i]);
} else {
sb.append(chars[i]);
}
}
if (sb.length() != 0) {
String ret = tags.get(idx.get(q.length() - 1));
rets.add(ret);
}
return rets;
}
效果
项目开发完成后,模型预测正确率 97%(训练了 30 个 epoch), 线上预测与 TensorFlow serving 交互耗时 20ms.
运行环境
python 3.6.4
keras 2.2.4
tensorflow-gpu 1.14.0
JDK 1.8
相关链接
Bidirectional LSTM-CRF Models for Sequence Tagging
联系我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 呼延十 】,会不定期更新很多后端工程师的学习笔记。
也欢迎直接公众号私信或者邮箱联系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完。
以上皆为个人所思所得,如有错误欢迎评论区指正。
欢迎转载,烦请署名并保留原文链接。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学习笔记见个人博客或关注微信公众号 < 呼延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