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前言
  • (思维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技术篇) 码农的自我修养
  • 5 Java基础
    • 5.1 Java环境搭建
    • 5.2 Java基本语法
    • 5.3 Java流程控制
    • 5.4 Java 集合
    • 5.5 Java 类与对象
    • 5.6 构造方法
    • 5.7 封装,继承,多态
    • 5.8 Java抽象/接口
    • 5.9 Java常用类
    • 5.10 Java异常处理
    • 5.11 异常的定义及捕获
    • 5.12 Java多线程/线程池
    • 5.13 Java的反射机制
    • 5.14 Java的23种设计模式
  • 6 Spring框架
    • 6.1 了解spring
    • 6.2 Spring带给Java开发的便利
    • 6.2 Spring ioc/aop
  • 7 SpringMVC
    • 7.1 了解springMVC
  • 8 SpringBoot
    • 8.1 MVC 模型
    • 8.2 拦截器
    • 8.3 过滤器
    • 8.4 POJO
    • 8.5 controller
  • 9 MyBaits plus
  • 8 Web基础
    • html+css
    • javascript
    • bootstrap
  • (实战篇) 打造自己的轮子
    • 10 项目架构
    • 11 网站母版构建
      • 11.1 thymeleaf介绍
      • 11.2 使用thymeleaf构建网站模板
    • 12 首页
      • 12.1 banner
      • 12.2 轮播图
      • 12.3 文章分页
      • 12.4 编码实现
    • 13 登录
      • 13.1 功能点介绍
      • 13.2 知识点
      • 13.3 编码实现
    • 14 注册
      • 14.1 功能点介绍
      • 14.2 知识点
      • 14.3 编码实现
    • 15 用户管理
      • 10.1 功能点介绍
      • 10.2 知识点
      • 10.3 编码实现
    • 16 权限控制
      • 10.1 功能点介绍
      • 10.2 知识点
      • 10.3 编码实现
    • 17 权限控制
      • 11.1 功能点介绍
      • 10.2 知识点
      • 10.3 编码实现
  • 总结
  • 源码
  • 参考

导航

  • 前言
  • 一个输入框你要做一周?
  • 拿来主义
    • 约定俗成
    • 盲目照搬
  • 面子与里子
    • 瞎猜、自嗨
    • 用户场景
    • 缺失的逻辑
  • 产品的生命力
    • 产品是有生命的
    • 系统性思考
    • 持续赋能才有价值
  • 工具人 vs 匠人
    • 工具人
    • 匠人

前言

  打造一个产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创意的产生,到原型的设计,再到研发,最后给到用户使用。中间涉及到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看似孤立,实则一脉相承。而真正让各个环节融会贯通的那个角色就是产品经理

一个输入框你要做一周?



  在《ThoughtWorks洞见——一个输入框你要做一周》中,有个有趣的故事。

  PO让作者评估该功能的完成时间,作者经过思考,回答"在理想情况下,大概需要五、六天"。而这一评估,让PO错愕...

  回顾过去多年的研发工作,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缺失的逻辑(或者遗漏掉的细节)是导致这种预期偏差的原因罪魁祸首

拿来主义

约定俗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设计或研发产品的时候,总会参考业内标杆产品。如,设计IM的一定会参考QQ或微信。好的产品已经对用户有了足够的教育,产品和用户长期的相互磨合形成了用户习惯。

  再比如,弹出框,“确定”、“取消”按钮的位置,右确定,左取消,这已是行业的共识,点右边比左边更容易这是经过证实的。

  产品设计遵循用户习惯行业共识是值得鼓励的。

盲目照搬

  我曾协作参与过一个APP的研发。这款APP,一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参与这个APP设计的产品经理至少有十人。

  当你打开这款APP,你能看到抖音,小红书,网易考拉海购等APP的身影,由于公司高度重视,迭代依然在在不断进行。但打脸的现实是,APP并没有太多的下载量。

  每一款脱颖而出的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简单的照搬和组合,而不是结合自己的业务因地制宜,终究只是一个花架子

面子与里子

瞎猜、自嗨

  产品经理绝对是魔法师般的存在,将老板(业务方)脑海中的想法,化作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原型。

  原型的意义,搞开发的技术同学能够体会——"产品虐我千百遍,我待产品如初恋"。原型的的布局就像一盘棋局,一个棋子的移动,都会导致千军万马厮杀

  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品经理岗位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产品设计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原型就是图纸,图纸的严谨性对后续开发流程极其重要

用户场景

  一部鸿篇巨制的电影,其实也是有一个一个小的场景片段剪辑和拼接而成。软件产品也不例外。好的产品每一个功能点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应用场景。

  这个按钮是否必须存在?这个链接指向哪里?在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技术问产品童鞋。

  没有应用场景的设计就是耍流氓。坚决反对"加戏"。

缺失的逻辑

  作为互联网打工人,我们都知道,当产品评审结束之后,原型发布,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技术同学那里了。技术同学会进入开发,直至产品发布上线。

  但是如果一切都是如此和谐,就没有下面这幅图什么事儿了。



  当技术的同学开始干活儿的时候总会发现设计上的一些隐藏的坑:

  • 规则不明确
  • 流程不闭环
  • 与现有功能冲突
  • ...

  而这一切都将导致研发延期,甚至上线之后产生重大bug。

  在产品设计环节,不妨多做些推导和预演。

产品的生命力

产品是有生命的

  "写程序就像养孩子",技术童鞋一定会感同身受。从创意到设计,到技术实现,到发布上线和运维,再到运营,产品也在不断地成长,成熟。

  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包含着产品,研发,运维的心血

系统性思考

  因为产品是有生命的,所以在构思的时候,要以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的视角去规划产品

  很多中小型互联网产品公司,并没有一个人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产品的业务。这或许和人才的流动性有很大关系。所以,不断地换人,不断地在原有系统上加功能,不断地试错。

  如果不全面的梳理整个产品线的业务,将会导致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浪费。

持续赋能才有价值

  好的产品,应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初心。为解决问题而生,为持续赋能而活。

  不断地让产品有价值,让产品走得更远。

工具人 vs 匠人

工具人

  善用工具,但是要有自己的灵魂。最近一年我参与一个项目,原型图的工具不断在变换,一年之内分别使用了Axure,mockplus,蓝湖,墨刀。工具不断在变,但是原型水平依然没有提升,是谁之过?

  如果一个产品的设计者,只是会使用别人家的工具,而不关注提升自己的产品核心能力,又如何期望打造一款好的产品呢?

匠人

  大概在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偶然读了《于千万人之中,你是匠人》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而过去的十多年,我们刚刚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当表面的繁华褪去,沉淀下来的硬核的好产品又有多少呢?

  如今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望工匠精神

参考:

12-26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