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mpyujian)
AI风口历经多年洗礼之后,真正意义上的AI第一股终于要来了。
相比于聚焦在语音识别技术上的科大讯飞、立足互联网产业的百度、发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优必选等玩家,以旷视、商汤、云从、依图等为代表的AI“四小龙”一直被视为是纯粹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公司。
而现在,随着上月底,在AI领域拥有先发优势、后发动力日趋增强的旷视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AI第一股之争,日趋明朗化。
这让在AI四小龙中始终占据优势地位的旷视,再一次成为关注的中心。
从旷视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AI商业化落地层面,旷视的成绩单可圈可点。近几年来,旷视实现了经营收入的高速增长,已经由2016年的不到七千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4.2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58.8%。
更重要的是,在面临巨额研发投入的AI领域,旷视率先实现了“盈利”。2018年,旷视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220万元,2019年上半年,旷视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270万元,旷视已经持续保持了经营性利润为正。
对比之下,眼看着“AI第一股”就要花落旷视,未得先机的商汤估值已经超过70亿美元,却不得不说“不急于上市”。而在业务发展上,商汤提出赋能百业,将关注点拉到其平台化战略、应用落地层面,但进展缓慢的平台扩张、未见大成的基础应用,让外界对其平台化商业模式的正确性,持观望态度。
从规模上来讲,旷视与商汤两家一直处于国内AI独角兽们的前列,所以二者之间隐隐的竞争态势在这几年也非常惹人关注。但随着抢占“AI第一股”成功,旷视聚焦核心落地场景、深入B端的商业模式优势逐渐显现,在摘得国内人工智能“老大”桂冠的过程中不断加码。
旷视向左、商汤向右,AI头部之争逐渐明朗化
总的来说,以旷视、商汤等为代表的AI独角兽们共同推进了国内AI产业的深入发展,但从企业层面,市场上却从未停止过将旷视与商汤这两家AI第一梯队企业拿来直接对比。
虽然现在旷视已经从业务推进、上市进度、盈利表现上成功独占了AI行业“鳌头”,但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旷视在一众AI创业公司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对于以商汤为代表的直接竞争对手,旷视明显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如果说商汤是“向右”,在AI业务发展初期就坚持大平台化的思路的话,那么旷视就是“向左”,它选择了在个人、城市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业务领域进行纵深聚焦,特别是在2B业务布局上,旷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者在业务发展初期很难说谁更“优秀”,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旷视“纵深聚焦”的业务推进思路正在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在商汤的大平台发展思路下,它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AI基础应用不成熟的问题,商汤公开的很多技术应用热衷于娱乐化应用,在技术方向和场景落地上的表现更偏C端与娱乐化,在这种背景下,其打造平台赋能百业的大战略稍显乏力;
反观旷视,相对“务实”地选取了三大领域,以相对聚焦的业务条线进行深度布局,其技术应用落地更多、也更实操,这帮助旷视实现了稳步的发展。
对于旷视来说,它还拥有着“先发优势”,作为四大独角兽中成立时间最早、最具大众知名度的AI企业,它以“Face++”成名,通过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联想等知名企业的投资背景与应用落地而为人所熟知。
正是遵循“应用优先”的、相对比较务实的发展策略,旷视实现了在个人、城市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垂直领域的优势布局。
比如在城市物联网方面,旷视的解决方案在公共交通、工业园区、办公楼及社区等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场景实现应用,为凯德集团、华润集团等头部企业提供服务。从招股书可以看到,2018年,旷视在城市管理及智慧小区管理领域为约430名国内客户服务,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实现应用,从2018年收入看,旷视是中国最大的聚焦于人工能的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
而在2018年,旷视进军供应链物联网,其解决方案面向需要数字化升级的工厂、仓库及零售店等B端客户。其中,作为旷视战略合作伙伴的阿里巴巴,其天猫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货商便使用了旷视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
可以看到,旷视已经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应用落地场景,尤其是在B端积累了庞大客户群。这种务实推进的做派也让旷视在技术积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让它的商业服务订单源源不断,企业盈利模式得以走通。
再来看一看商汤科技,它选择的是一条平台化发展之路。发展初期,商汤科技就推行了原创底层算法平台、自建超算平台等平台化战略,企图通过建设一个平台推进在金融、安防监控、手机移动互联网、金融、商业零售、城市遥感、自动驾驶、芯片、机器人、医疗等众多领域的应用落地。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因为AI基础应用尚处于探索期,离发展成熟还有距离,商汤的平台化战略并未让它在AI应用落地的维度获得优势。目前来看,商汤的主要技术应用更多的是聚焦在娱乐化应用层面,现金流主要来自于算法调用。比如商汤为脸萌团队制作的Face
u,还为秒拍、YY、今日头条、美图、花椒直播等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虽然商汤在移动互联网娱乐领域上动作频频,比如将自己的识别技术从人脸识别延伸到肢体、背景等识别,并将AI技术与AR技术相配合打造平台,技术应用从相册、美颜修图拓展至直播、短视频等载体上。但说到底,泛娱乐化的AI应用更像是“玩票”的性质,而真正赢得市场的实力最终还是要来源于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落地“战果”成绩斐然,旷视模式优势渐显
所以说,旷视成为AI第一股的核心动因还是在于它在实际业务落地与商业化变现上所建立的优势,用全栈式、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深度探索垂直领域,旷视目前丰富的落地应用场景和走通的商业模式能够给到市场更多的想象空间。
相比之下,走平台化发展路线的商汤在智慧城市平台等更核心的AI应用领域的实际落地并不多,其业务发展模式也不断受阻,甚至还曾被指“出售资产”。旷视却凭借聚焦纵深的发展模式成功在AI行业建立起自己的领导地位。
目前来看,旷视在自己所深耕的个人设备大脑、城市大脑和供应链大脑三个赛道中均取得了领先地位,基于这种领先地位,旷视才有了未来发展的坚定底气。
需要指出的是,个人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领域已经愈发成为全球AI领域最热门、最有市场潜力的赛道。
个人物联网可以对应为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云服务”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旷视在此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供应链物联网可以对应为近年大热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在帮助企业打通产业上下游链路上,旷视可以做的工作非常多;城市物联网可以对应目前主流的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这同样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经方向。
在AI与IoT的结合上,旷视也拥有特别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将自身算法优势与软硬件相结合应用于物流、零售、制造等场景,一个千亿级的新兴市场正悄然出现。
再加上旷视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自研算法框架的公司之一,其自研Brain++算法框架,可以和谷歌的TensorFlow与脸谱的PyTorch相提并论,不仅为旷视构建了一条不断自我改进、不断更加自动化的算法生产线,提高了效率,更使其能够针对现实垂直场景中的碎片化需求快速实现解决方案的定制化,满足客户需求,让旷视在丰富的场景中落地其全栈式解决方案时,在算法层面便已经“首胜一筹”。
总结来看,旷视与商汤,二者身处国内纯人工智能企业第一梯队,在技术实力积累上都是有真材实料的。只不过从目前的商业化路径上看,旷视的聚焦式、纵深式以及软硬结合的路径更加务实、走的更稳,其实现营收高速增长、经营利润为正的财务数据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人工智能未来几何,AI第一股花落谁家,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