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P的传输有两种方式:ASCII传输模式和二进制数据传输模式。
1.ASCII传输方式:假定用户正在拷贝的文件包含的简单ASCII码文本,如果在远程机器上运行的不是UNIX,当文件传输时ftp通常会自动地调整文件的内容以便于把文件解释成另外那台计算机存储文本文件的格式。
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用户正在传输的文件包含的不是文本文件,它们可能是程序,数据库,字处理文件或者压缩文件(尽管字处理文件包含的大部分是文本,其中也包含有指示页尺寸,字库等信息的非打印字符)。在拷贝任何非文本文件之前,用binary 命令告诉ftp逐字拷贝,不要对这些文件进行处理,这也是下面要讲的二进制传输。
2.二进制传输模式:在二进制传输中,保存文件的位序,以便原始和拷贝的是逐位一一对应的。即使目的地机器上包含位序列的文件是没意义的。例如,macintosh以二进制方式传送可执行文件到Windows系统,在对方系统上,此文件不能执行。
如果你在ASCII方式下传输二进制文件,即使不需要也仍会转译。这会使传输稍微变慢 ,也会损坏数据,使文件变得不能用。(在大多数计算机上,ASCII方式一般假设每一字符的第一有效位无意义,因为ASCII字符组合不使用它。如果你传输二进制文件,所有的位都是重要的。)如果你知道这两台机器是同样的,则二进制方式对文本文件和数据文件都是有效的。
5. FTP的工作方式
FTP支持两种模式,一种方式叫做Standard (也就是 PORT方式,主动方式),一种是 Passive (也就是PASV,被动方式)。 Standard模式 FTP的客户端发送 PORT 命令到FTP服务器。Passive模式FTP的客户端发送 PASV命令到 FTP Server。
下面介绍一个这两种方式的工作原理:
Port模式FTP 客户端首先和FTP服务器的TCP 21端口建立连接,通过这个通道发送命令,客户端需要接收数据的时候在这个通道上发送PORT命令。 PORT命令包含了客户端用什么端口接收数据。在传送数据的时候,服务器端通过自己的TCP 20端口连接至客户端的指定端口发送数据。 FTP server必须和客户端建立一个新的连接用来传送数据。(可以看到在这种方式下是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控制连接,服务器向客户端建立数据连接,其中,客户端的控制连接和数据连接的端口号是大于1024的两个端口号(临时端口),而FTP服务器的数据端口为20,控制端口为21)
Passive模式在建立控制通道的时候和Standard模式类似,但建立连接后发送的不是Port命令,而是Pasv命令。FTP服务器收到Pasv命令后,随机打开一个临时端口(也叫自由端口,端口号大于1023小于65535)并且通知客户端在这个端口上传送数据的请求,客户端连接FTP服务器此端口,然后FTP服务器将通过这个端口进行数据的传送,这个时候FTP server不再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和客户端之间的连接。(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下的连接都是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的,与下面所说的“为了解决服务器发起到客户的连接的问题,人们开发了一种不同的FTP连接方式。这就是所谓的被动方式”相对应,而服务器端的数据端口是临时端口,而不是常规的20)
很多防火墙在设置的时候都是不允许接受外部发起的连接的,所以许多位于防火墙后或内网的FTP服务器不支持PASV模式,因为客户端无法穿过防火墙打开FTP服务器的高端端口;而许多内网的客户端不能用PORT模式登陆FTP服务器,因为从服务器的TCP 20无法和内部网络的客户端建立一个新的连接,造成无法工作。
FTP软件可以更好的帮助你管理FTP目录 提供更系统的工具
FTP工具推荐使用 cuteftp
主动和被动模式FTP有两种使用模式:主动和被动。主动模式要求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同时打开并且监听一个端口以建立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由于安装了防火墙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创立了被动模式。被动模式只要求服务器端产生一个监听相应端口的进程,这样就可以绕过客户端安装了防火墙的问题。
一个主动模式的FTP连接建立要遵循以下步骤:
客户端打开一个随机的端口(端口号大于1024,在这里,我们称它为x),同时一个FTP进程连接至服务器的21号命令端口。此时,源端口为随机端口x,在客户端,远程端口为21,在服务器。
客户端开始监听端口(x+1)(个人感觉这里的x+1并不是数值意义上的x+1,不然也不用告知服务器该端口号了),同时向服务器发送一个端口命令(通过服务器的21号命令端口),此命令告诉服务器客户端正在监听的端口号并且已准备好从此端口接收数据。这个端口就是我们所知的数据端口。
服务器打开20号源端口并且建立和客户端数据端口的连接。此时,源端口为20,远程数据端口为(x+1)。
客户端通过本地的数据端口建立一个和服务器20号端口的连接,然后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应答,告诉服务器它已经建立好了一个连接。
编辑本段协议结构
命令 | 描述 |
ABOR | 中断数据连接程序 |
ACCT | 系统特权帐号 |
ALLO | 为服务器上的文件存储器分配字节 |
APPE | 添加文件到服务器同名文件 |
CDUP | 改变服务器上的父目录 |
CWD | 改变服务器上的工作目录 |
DELE | 删除服务器上的指定文件 |
HELP | 返回指定命令信息 |
LIST | 如果是文件名列出文件信息,如果是目录则列出文件列表 |
MODE | 传输模式(S=流模式,B=块模式,C=压缩模式) |
MKD | 在服务器上建立指定目录 |
NLST | 列出指定目录内容 |
NOOP | 无动作,除了来自服务器上的承认 |
PASS | 系统登录密码 |
PASV | 请求服务器等待数据连接 |
PORT | IP 地址和两字节的端口 ID |
PWD | 显示当前工作目录 |
QUIT | 从 FTP 服务器上退出登录 |
REIN | 重新初始化登录状态连接 |
REST | 由特定偏移量重启文件传递 |
RETR | 从服务器上找回(复制)文件 |
RMD | 在服务器上删除指定目录 |
RNFR | 对旧路径重命名 |
RNTO | 对新路径重命名 |
SITE | 由服务器提供的站点特殊参数 |
SMNT | 挂载指定文件结构 |
STAT | 在当前程序或目录上返回信息 |
STOR | 储存(复制)文件到服务器上 |
STOU | 储存文件到服务器名称上 |
STRU | 数据结构(F=文件,R=记录,P=页面) |
SYST | 返回服务器使用的操作系统 |
TYPE | 数据类型(A=ASCII,E=EBCDIC,I=binary) |
USER > | 系统登录的用户名 |
响应代码 | 解释说明 |
110 | 新文件指示器上的重启标记 |
120 | 服务器准备就绪的时间(分钟数) |
125 | 打开数据连接,开始传输 |
150 | 打开连接 |
200 | 成功 |
202 | 命令没有执行 |
211 | 系统状态回复 |
212 | 目录状态回复 |
213 | 文件状态回复 |
214 | 帮助信息回复 |
215 | 系统类型回复 |
220 | 服务就绪 |
221 | 退出网络 |
225 | 打开数据连接 |
226 | 结束数据连接 |
227 | 进入被动模式(IP 地址、ID 端口) |
230 | 登录因特网 |
250 | 文件行为完成 |
257 | 路径名建立 |
331 | 要求密码 |
332 | 要求帐号 |
350 | 文件行为暂停 |
421 | 服务关闭 |
425 | 无法打开数据连接 |
426 | 结束连接 |
450 | 文件不可用 |
451 | 遇到本地错误 |
452 | 磁盘空间不足 |
500 | 无效命令 |
501 | 错误参数 |
502 | 命令没有执行 |
503 | 错误指令序列 |
504 | 无效命令参数 |
530 | 未登录网络 |
532 | 存储文件需要帐号 |
550 | 文件不可用 |
551 | 不知道的页类型 |
552 | 超过存储分配 |
553 | 文件名不允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