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文章记录一下我看到的几个特别常见的误区,希望对团队晋升的同学能有帮助。

误区1:把特质当成案例

  1. 工作非常努力,连续一个月加班到12点,解决了问题
  2. 喜欢学习新技术和分享,团队同学都很喜欢
  3. 善于钻研,解决了很多难题

分析:从P5到P8甚至更往上,每个层级都有努力工作的人,也都有喜欢新东西的人,作为晋升依据,必须明确对公司的价值并分析过程中体现出候选人的能力,从而能让评委确认候选人能够必然性、持续性拿到结果。

误区2:把产品当作结果

  1. 完成了XXX框架
  2. 保证了XXX业务的上线时间

分析:结果就是对公司的贡献,也是做事的KPI,晋升案例中的结果,应该从从各个角度说明它的价值,如更上级战略规划中的地位、影响的部门、使用的人数、对应的业务规模、以及受益的其它系统这些都是有效的描述,但是只是“完成产品”,除非评委本身了解并且认可产品的技术难度和战略地位,否则基本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

误区3:缺少思考和分析过程

  1. 做完了XXX项目,最终用户增长了10倍
  2. 业务方一致好评

分析:评委的评价过程,一是确认结果的影响面,二是从事情的分析过程中评判候选人展现出来的能力,在一些晋升案例中,缺少中间过程,导致评委无法确认候选人的“能力”。比起“业务方一致好评”,评委更希望听到候选人如何做到比别人服务业务方更好才得到好评,是日夜加班,还是做了很多工具?

画体系图,讲推理分析过程,讲过程中使用的工程手段,甚至秀代码,都可以体现能力,这中间表现出来的技术深度和业务理解,更容易得到评委的认可。

误区4:言之无物

  1. 多做分享,加强影响力
  2. 继续深度学习技术
  3. 培养产品意识

分析:晋升述职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论证"过程,即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证明论点:“我的成绩对公司有足够支撑到下一层级的贡献,我的能力足以保证到下一等级持续的、必然的产出”,这个过程中,缺少论据的任何形容都是多余的。

这个问题常常出现在规划和未来展望中,评委更期望在未来规划中看到明确的、具有突破性的规划,以确定在下一个级别仍能得到产出。

误区5:认为影响力就是靠分享

  1. 参与了XX大会宣讲我们的系统
  2. 计划明年提升影响力,组织分享会和培训

分析:影响力是评委评价"结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比如晋升到P7至少要能给一个小团队带来变化,不能局限在个人身上,这个影响可以通过业务产生,也可以通过技术产生,并不一定来自于自己的宣传。比如,如果一个问题本身就是部门想要攻克的难题,那么假如有人解决了,不论宣传不宣传,这个结果的影响力,自然就在部门级别。

05-11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