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一个作过农民,当过小学教师,用平凡的生命,却写出不平凡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他喜欢夜的宁静,喜欢在夜里思考,他说只有在夜里我们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所以他喜欢在夜里创作,这部小说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我认为这部小说客观的反映了中国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后的现实社会

       我也觉的他更客观的评价了河南人。河南贫穷,农民阶级居多,我想更因为路遥先生也是生活在底层吧,所以他对农民,对河南人有更加客观,从文化角度更加帖切的评价。当然,路遥先生不是河南人,他生在黄土高坡,陕西清涧。
        在这里我引几段路遥先生作品里的几段描述。在大冬天少安在大街没处住又不舍得花几角钱住旅社时,他来到一家铁匠铺。这时他这样写:少安近来的时候,这两个人趁热打铁,谁也没顾上看他。直到那块铁褪了红色,被老汉重新夹进炉里的时候,两个人才惊奇的打量起他来。少安赶忙说:“老师傅,借个火点下烟。”“行!”铁匠师傅用铁嵌夹了一块红碳给他伸过去。少安赶忙凑上去点那支烟棒。他听口音,知道铁匠是河南人,黄土高原几乎所有的铁匠都是河南人。河南人是中国的吉卜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像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卜赛人不一样。吉卜赛人只爱漂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劳动来换取报酬。
      第二段这么写:无疑,铁路给鄂尔多斯台南缘这片荒僻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操各种口音的外地农民。如今,杂居在这座煤城的就有二十四个省市籍贯的人--其中河南人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一。河南人迁徙大西北的历史大都开始于一九三八年那次有名的水灾之后。当他们携儿带女,背框挑担,纷纷从黄河泛滥区逃出来,沿着陇海铁路一路西行,踪迹直至新疆的中苏边界--如果没有国界的拦挡,河南人还可以走的更远。不过,当时这些农民大部分都在沿途落了户,至今都已繁衍了两代人,成了当地的“老户”。河南人豁达豪爽,大都直肠热肚,常用震天价的吼声表达自己的情绪。好斗性,但拳脚之争常常不诉诸国法律仲裁,多有殴双方自己私了。由于他们有着艰难的生存历程,加之大都在铁路和煤矿干粗活,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俭节约的双重生活方式。……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都一般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路遥每每提到河南人,感觉就有说不完的好一样。这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能吃苦,迫于生机周围很多小时候的玩伴都早早挑起家庭的重担,到处务工,而现在真的是每年到海外务工的河南人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脚就是用来不断行走的,劳动是生活的全部。
      有千万的孩子没完成义务教育就去劳动,即便如此每年河南高考考生还是接近百万,和很多省比起来,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不过我们河南人无需抱怨,因为我觉的,这样一代一代在压力下高强度学习下,后代们的潜能会得到激发,整体智商会逐步提高。尤太人就是如此。江山轮流转,面对上下五千年历史,唯嘴角上翘。
        无论脚步到哪,大家一定不要忘河南的精神,踏踏实实,辛勤劳动。无论到哪,乡音不改。无论外地人如何贬低我们,淡然笑之,上溯上溯,中国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们也都是河南人。为什么河南周边的省市,像江苏西部,山东,河北南部,湖北北部都说河南话呢?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河南人谱写不平凡的历史。
05-08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