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语言异常处理——panic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足够多的error
接口及其周边的知识。现在,是学习另外一种异常处理方式的时候了。先来展示一个名词——panic
。panic
可被意译为运行时恐慌。因为它只有在程序运行的时候才会被“抛出来”。并且,恐慌是会被扩散的。当有运行时恐慌发生时,它会被迅速地向调用栈的上层传递。如果我们不显式地处理它的话,程序的运行瞬间就会被终止。这里有一个专有名词——程序崩溃。内建函数panic
可以让我们人为地产生一个运行时恐慌。不过,这种致命错误是可以被恢复的。在Go语言中,内建函数recover
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内建函数panic
和recover
是天生的一对。前者用于产生运行时恐慌,而后者用于“恢复”它。不过要注意,recover
函数必须要在defer
语句中调用才有效。因为一旦有运行时恐慌发生,当前函数以及在调用栈上的所有代码都是失去对流程的控制权。只有defer
语句携带的函数中的代码才可能在运行时恐慌迅速向调用栈上层蔓延时“拦截到”它。这里有一个可以起到此作用的defer
语句的示例:
defer func() { if p := recover(); p != nil { fmt.Printf("Fatal error: %s\n", p) } }()
在这条defer
语句中,我们调用了recover
函数。该函数会返回一个interface{}
类型的值。还记得吗?interface{}
代表空接口。Go语言中的任何类型都是它的实现类型。我们把这个值赋给了变量p
。如果p
不为nil
,那么就说明当前确有运行时恐慌发生。这时我们需根据情况做相应处理。注意,一旦defer
语句中的recover
函数调用被执行了,运行时恐慌就会被恢复,不论我们是否进行了后续处理。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只“拦截”不处理。
我们下面来反观panic
函数。该函数可接受一个interface{}
类型的值作为其参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调用panic
函数的时候可以传入任何类型的值。不过,我建议大家在这里只传入error
类型的值。这样它表达的语义才是精确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调用recover
函数来“恢复”由于调用panic
函数而引发的运行时恐慌的时候,得到的值正是调用后者时传给它的那个参数。因此,有这样一个约定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运行时恐慌代表程序运行过程中的致命错误。我们只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引发它。人为引发运行时恐慌的方式是调用panic
函数。recover
函数是我们常会用到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肯定不想因为运行时恐慌的意外发生而使程序崩溃。最后,在“恢复”运行时恐慌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注意处理措施的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