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眼论&矩阵变现理论结合打造赚钱大模式

围棋有一个基本规则,就是一块棋有两只真眼,就是活棋。

围棋没有复杂的规则,它最有趣的地方是没有太多的规则和限制,由此演变出了大千世界,所以古人云“棋如人生”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两眼起源于围棋,棋盘上必须有两只眼才能变活棋,为了生存必须努力的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两眼论教我们应该在极不确定的时代,利用自己的能力尽力的减少这样的不确定性,将这种能力转换为自己的优势并努力的扩大它。

两眼论&矩阵变现理论结合打造赚钱大模式-LMLPHP

老喻(喻颖正)的“两眼论”很有启发:两只眼可以活好,三只眼活得自由。

围棋这个游戏,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只制定了极其简单的底层逻辑和规则,但是变幻出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

用围棋来作为一个隐喻,一个思考工具来琢磨商业理论,就比较合适。就像王东岳老师讲过,世界万物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求存。从努力求生存的角度来说,很多事和围棋都是相通的。

人生、商业和围棋一样,刚开始的时候,落子的地方很多,天高地广,到处是机会,到处是生机。但是随着你越长越大,你会发现环境对你的制约越来越强,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最后在围棋上,会气尽棋亡,是指假如一块棋没气了,没有生存空间了,就会死掉。

商业也是,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巨型公司,其实比创业公司要焦虑得多。如果没有创新,不能开创一片全新的疆域,处境就更加困难,他们的体量太大了嘛。这个处境有点像伞兵,美国101空降师有一句名言——伞兵生来就是被包围的。每个人,每家公司,每一局棋,其实这都是他们的命运写照。

那怎么办呢?

不是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空间可以开拓,那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要有一个空间是你独有的。

对围棋来说,就是真眼;对个人来说,就是禀赋和绝活;对商业来说,就是独家优势。

但是问题来了,围棋为什么要有两只真眼才能活呢?

在围棋盘上,当你其他地方都被围得死死的,只有一个眼位,那人家一颗子下去,你的气就没有了。

在个人和商业竞争中,道理也差不多。

当你只有一个独家优势的时候,无论是环境变化,还是敌人太过强大,这个优势瞬间就能丧失。

但是如果有两只眼,也就是有两种优势的时候,在求存的过程中,就有了腾挪的空间。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两只眼组合起来的动态优势,大大增强了生存的概率。

新传媒主编王烁说过一个另类的幂次法则,用20%的时间去了解这个行业内80%的知识,然后转战另一个地方。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说法,但不失道理,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去学习一门新的学问。

在个人和商业竞争中,道理也差不多。

当你只有一个独家优势的时候,无论是环境变化,还是敌人太过强大,这个优势瞬间就能丧失。

但是如果有两只眼,也就是有两种优势的时候,在求存的过程中,就有了腾挪的空间。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两只眼组合起来的动态优势,大大增强了生存的概率。

比如说,很多成功的公司,在他表面上张扬的概念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引而不发、秘而不宣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第二只眼。

根据老喻的分析,你会发现,几乎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这样的两只眼,两个绝活和优势。

比如,亚马逊,一只眼是电商,另一只眼是云计算。

再比如,京东,一只眼是电商,另一只眼是快递业务。

再比如,苹果公司,一只眼是硬件,另一只眼是他们独特的软件系统iOS。

不仅是公司,一个成功的城市也是这样。

比如硅谷,是斯坦福大学加上大量的创业公司;深圳,是大公司加上青年精神。

最典型的是拉斯维加斯,它扬名在外的是赌城,但是它真正的活力,来自于它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会展城市。

一个人也是这样,如果想要存活得好,就得有第二只眼,一个跨界的优势。

比如,贝克汉姆,球确实踢得好,但是如果没有苦心经营的商业品牌,他的价值也要差很多。

通常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跨界。跨界带来的优势,不是两个优势的相加,而是几何级数的增加。

漫画家亚当斯画的“呆伯特系列漫画”,今天同时在65个国家,使用25种语言,超过两千家报纸转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亚当斯说,如果你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你大概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你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这个非常困难,极少人能做到。

第二个选择是,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就比较容易。

同时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技能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而如果你能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你就可能取得很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亚当斯不是世界上画画技能最好的,但是他的画画技能能达到前25%的水平;他写笑话的水平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基本也能达到前25%的水平。现在他把这两项技能结合到一起,画“呆伯特漫画”,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太少了。

所以亚当斯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不管你真正喜欢的领域是什么,你要努力在这个领域练到前25%,然后你还得再加一个领域。

如果你不知道该加什么领域,那就练演讲。亚当斯说,演讲这个东西,只要是个人,愿意苦练,就一定能练好。

假设你是一个公司排名前25% 的程序员,但是你同时还是一个排名前25%的演讲者,既会干还会说,那你天然就是其他那些程序员的领导啊,你的职业发展前景,比排名第一的程序员也许还要好。

再比如说我罗胖,我对学习知识有兴趣,但是肯定不是最有知识的人,在中国人中能排进前25%就不错了。但是我又有强烈的表达兴趣,大概也能排进前25%。那你说大学老师中,又有学问又能表达的人,也很多啊。

我又穿行到了第三个领域,就是创业,在创业者当中,兼具这两个特点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我和同事才能开创知识转述、知识服务这个新行业。

这也就是老喻讲的,一只眼死,两只眼活,三只乃至更多的眼位,才能活得更自由这个道理。

喻颖正的“两眼论”,就是围棋的基本规则,一块棋必须有两只真眼才能存活。老喻用这个规则投射到商业和人生,讲出了一番有趣的道理。

一个人如果有两个专长,在每个领域里都有了前25%的水平,两个专长一叠加,就会出现一种神奇的优势,就有可能做出大事业。

但是,这和我们通常讲的跨界,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跨界通常是加法,你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更宽广的视野。

但是老喻“两眼论”强调的,是你获得了一种更高维度的能力。

在围棋盘上,你一旦有了两只真眼,神仙也拿你没办法了,这块棋活了就是活了,这是围棋规则规定了的。

但是在真实世界,两只眼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获得的过程。

举个例子,新浪,原来是三大门户之首,这是有了一只眼,但是它没有止步,而是不断探索新的眼。在新浪的某个阶段,它把当时有可能的互联网业务类型,都做了一遍,但是绝大部分都不成功。

直到后来,找到了微博这个新业务,才算找到了第二只真眼,新浪的市场地位才算稳定下来。

腾讯就更典型了,它的自我革新也更成功,第二只眼居然从QQ找到了微信,成为市场的巨无霸。

所有这些例子,都在说明,真实的商业世界没有任何可以长治久安的局面。

这和围棋盘上大不一样,两只眼从来不是并行找到的,而是不断在第一只眼的基础上往前去找。

有一次我和柳传志先生聊天,我就请教他,创业公司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他说,不能过舒服了。什么时候有一块业务已经不错了,创始人就应该想两件事:

第一,找一个合适的人,把这块成熟的业务管起来;

第二,赶紧想下一步做什么。

他说,“我在联想集团做的这辈子,一直就是这么往前找机会。不懂就学,不会就试,局面才能一点点打开。”

巴菲特的例子也比较典型。

巴菲特不仅是一个投资家,实际上他也是一个企业家型的人。小时候送报纸、捡高尔夫球,在理发馆摆弹子球机,其实也都是做企业的经历。

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家,因为我同时是一个企业家;我是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家,因为我同时是一个投资家。这种经验使我在商业和投资领域都能从容的做出正确决定。”

这好像是有了两只眼了,但是仅仅如此,他还不是今天的股神巴菲特。

他最终能够有大成,是因为当上面两只眼合二为一后,他找到了新的一只眼:保险。

利用保险行业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他才成了真正找到那根撬动世界的杠杆的人。

那我们今天说“两眼论”的话题,对我们这代人为什么重要?

因为,我们的成长经历一直在告诉我们,只有一只眼是重要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上大学之前,父母和老师告诉我的成长路径,一直都是按照升学的阶梯往上爬: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研究生,博士,出国留学。好像前方只有这个孔,能透出一丝光明。

很多人天资很好,运气也很好,顺着这条路走到了底,真的留学读到了博士、博士后。

但是最后呢,很多人是海归变成海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你看,环境一变,坐标系全都变了,原来你指望实现的价值,也许就不如预期了,失落感特别强。

往一个固定的方向爬得越久,就会变得越强大,这是稳定社会的认知模式。

但是现在是一个变动特别大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一个复杂生态中生存。往一个方向上的进展越大,往往也就意味着在其他方向上付出的代价越多。

中国学生的人生选择往往是由父母做主。而父母从一开始,就为孩子设计了一条一路走到黑的所谓最优路径。

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我就想孩子读完大学,立即读研究生,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工作,结婚成家。”至于这个过程中,孩子自己是不是有兴趣,是不是应该还有其他的人生目标,就是“第二只眼”,父母一般都不管了。

一张张考卷衡量出来的优秀,一旦还原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国学生的弱点,比如不善交际,对本学科没有真实的兴趣等等,就全暴露出来了。

从钻透一只眼,到经营两只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策略,它背后有很多观念的变革。

我们这代人要从知识的农耕民族,变成知识的游牧民族。什么意思?

所谓的知识农耕民族,就是像以前的知识分子那样,找一个学科,像种地一样,精耕细作,最后熬成专家教授。

而所谓知识的游牧民族,则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获取方式,不断激发自己的兴趣,四处搜寻自己可能感兴趣的领域。

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一旦觉得这个领域了解得差不多了,就又收拾行囊,转场到更新的领域。

这样的人,每转换一次,就打开了一种创新的可能,在两个知识领域的接壤地带,产生创新的奇思妙想。

老喻的“两眼论”,就是想告诉这些“知识的农耕民族”:在一个变化剧烈的生态中,一只眼的生存方式,是代价巨大的生存方式。我们只有不断向前,寻找自我人格和精神的下一个落脚点,才是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老喻的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有不少精彩的文章,也推荐大家关注。

===================

多平台矩阵变现应对封号风险的技巧玩法。

比如说你现在有100W的粉丝,每天的阅读是10%,那么每天就会有10W的流量产生,如果说你每天单单只是依靠广告主或者是一些硬广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多的流量被浪费。

可以把这些流量导入到其他的平台上面。比如说可以做一个QQ号,就做单向好友,每天就可以把这些浪费的流量导入到QQ里面,等QQ好友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就可以产生变现。

当你把这些浪费的流量引到其他平台之后,还可以做一些APP,也可以做一些其他的平台建立起自己的一个流量池。

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

第一,以后每一个平台上面都可以产生大量的流量,每一个平台都可以变现赚钱,何乐而不为。

第二,风险降低了。比如说你公众号被封了,不能玩,但是你早已经把这些流量转移到别的平台,这样就大大得降低了流量流失的风险。

或者说把这些流量都转移到个人号上,总之不要浪费了这些流量,想办法把流量导入到不同的平台里去。

(ps:这种不包括zf点名统一要求全平台封杀的极端情况)

一个例子:做了几十个APP,从微信里把流量导入到APP中,同时通过PC端去搜索了几个价值几百万的很好的域名,这些域名每天都会产生一些自然流量,也不需要怎么去操作,只要把APP的介绍下载页面挂在网站上面提示用户去下载就可以了。

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把这些流量都集中到APP,公众号,或者其他平台上。然后再进行一个互推互导,做成一个很大的流量池。比如说这10个APP每天都有10W的量产生,那么我又去推另外一个APP,把这些流量做成一个矩阵,发展成流量池并不难。

不管是APP,公众号,还是其他的平台,每一个平台都把这些量给推起来,在每一个平台上都做不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变现模式,把用户的价值最大化。

比如说一个关注你公众号的用户,他不仅关注了你,他还关注了一些吃喝玩乐的讯息,于是他就很可能会下载一个吃喝玩乐的APP;再比如一个人喜欢一些影视明星,关注的很多都是明星号,但因为他是个广东人,所以他也去关注一些广东本土文化的东西。

总之,用户关注的很多信息都是相关联的,我们就是要把这个用户产生的价值最大化,从平台上去做变现,这样做出来的矩阵微信,它的变现能力就会比一般人普通模式的大。

不同的出身,变现的能力不一样。新媒体之前是草根在玩,后来是一些做PC端的中等的人在玩,现在玩的人很多都是资本运作。

从这种变化来看,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流量成本用户成本会越来越高,可能以前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较低,现在已经提高了很多。

现在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少,那么在未来要考验的是大家的变现能力,提升自己的变现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要考虑做矩形矩阵的微信,要在多平台上面实现变现,这样你的变现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大。

05-07 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