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协议中的Transfer-Encoding
浏览器和服务器端支持持久连接
持久连接(Persist Connection)
HTTP1.0默认不是持久连接的
HTTP1.1默认是持久连接的
在HTTP请求和响应中加入Connection:KEEP-alive这个告诉对方当前tcp连接时持久连接的,
进行持久连接,可以减少客户端的等待时间,因为不使用持久连接,要尽心TCP的三次握手过程。
如果不想使用TCP的持久连接可以在HTTP头部加入connection:close,来告诉对方当前连接在客户端获取响应后,关闭TCP连接。
transfer-encoding:则是用来改变报文格式。
content-encoding:是HTTP实体内容进行编码,目的是优化传输,例如服务器端用gzip对响应实体尽心压缩,
并不是服务器端所有的信息都需要压缩处理,例如图片,已经是高度压缩过得了,就不用压缩了。压缩会浪费消耗CPU资源。
HTTP持久连接和非持久连接的区别:
①如果是HTTP是持久连接,如果服务器端返回数据没有实体内容的长度即(Content-length)则浏览器一直处于pending状态,
即一直等待状态。如果是非持久连接的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对于非持久连接,浏览器可以通知连接是否关闭来界定请求或者响应实体的边界;而对于持久连接,
这种方法显然不奏效。需要在响应中加入Content-length告诉浏览器当前响应结束。
由于Content-Length字段必须真实反映实体长度,但实际应用中,有些时候实体长度并没有那么好获得,例如实体
来自于网络文件,或者有动态语言生成。这时候要想获取长度,只能开一个足够打的buffer,等内容全部生成好再
计算。但这样做一方面需要更大的内容开销,另一方面也会让客户端等待更久。
我们在做web性能优化时,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TTFB(TIME TO FIRST Byte),它代表的是从客户端发出请求到收到响应
的第一个字节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浏览器自带的network面板都可以看到这个指标,越短的TTFB意味着用户可以
越早看到页面内容,用户体验好。
可想而知,服务器端为了计算响应实体长度而缓存所有内容,跟更短的TTFB理念不一样。
但在HTTP报文中,实体一定要在头部之后,顺序不能颠倒,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机制:不依赖头部的长度信息,
也能知道实体的边界。
Transfer-Encoding:chunked,利用分块传输
分跨传输相当简单,只需要在HTTP响应头中加入Transfer-Encoding:chunked,就代表这个报文采用了分块编码。
Keep-Alive: timeout=5, max=100(代表当前TCP连接可以保持5秒,这个TCP连接最多接受100个HTTP请求,超过100个就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