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
景点导览
详细导览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
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 ,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景点故事在嘉峪关流传一个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明朝修嘉峪关时,主管官员给工程主管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块砖”。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游客都慕名而来,要看一看这“最后一块砖”,表达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的敬佩之情。
嘉峪关自建造以来,屡有战事。明正德年间的1515-1522年,吐鲁番满速尔兵数犯河西。当时嘉峪关只是座孤城,以致满速尔兵两破关城,并屡掠附近请部民众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关建成为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后,关城锁阴边睡,又有明墙暗壁相合,才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雄关。
游览路线从东闸门进入嘉峪关,这里的墙壁有36根方土柱支撑,是嘉峪关门楼中唯一建有木柱的建筑,东闸门在当时起城门的作用,晨开酉闭。
继续向前走,来到的是嘉峪关外城的范围,以前这里有街道、驿站店铺、饭馆、车马店和庙宇,现在嘉峪关在此栽种植了大量的树,为空旷的外城,增添了绿色。
面前的这座建筑是文昌阁,也称文昌殿,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兴建文昌庙,文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这座文昌阁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这里是明朝文官的办事处,后到清代成为文人读书的场所。
再往前可以看到关帝庙,建于明朝,后来在战争中被毁,这是在1987年按原样重修的,只有门前这座牌楼保存了原作。将关帝庙修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关帝为武将之神,有请关帝坐镇之意;另一方面当时这里驻守的官兵大部分是关羽老家的人,他们非常信奉关帝,于是也将关帝庙建立在此,以寄托思乡之情。在当时这个关帝庙是西北五省最大的一座。
旁边的戏台重修于1792年,上部装着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案,屏风上画有八仙过海图,两边绘着道家供奉的神仙。将戏台建在这里有两个意义,进入这里(内城)就是军事禁区,将戏台搭在军区下,有取军民同乐之意;另一方面,在古时信息不发达,不像现在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就可以通过新闻得知,去一次西域多则十几年,少则三五年,只要进入嘉峪关,戏台是必经之路,戏台同时又起了一个信息传递作用,它上演着国内最近发生的事件。
戏台向前就进入了嘉峪关的内城。进入内城需要从东翁城走,翁城的城门不直通内城,而城门南开,提前将城门关闭,大军攻入时看到城门关闭,由于惯性一时又无法退出,士兵这时可以在墙头放箭,投石,就可一举歼灭敌军。
穿过东瓮城来到光化门,光化取紫气东升,光华普照之意。
进入关城后,可以看到嘉峪关三座关楼的整体建筑,从前向后以次是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嘉峪关关城的建筑有三个特点,大屋檐、大圆柱、大台基。
向四周看,有四个角楼,角楼是供士兵暸望之用。两边有敌楼,敌楼是供士兵休息和堆放兵器的场所。跟所有古代大型建筑一样,嘉峪关关楼也采取了中轴线式建筑,如果将嘉峪关沿南北中轴线对折是完全重合的。
三座关楼的建筑原都是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红色为美满,喜庆之意;黄色则视为尊贵之色,在我国五行说上,有着“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中国历代皇宫和寺庙多用黄琉璃瓦进行铺盖,到了明清更是用明确规定,在嘉峪关的建筑之中却大面积使用到了黄色,可见明王朝对它的重视。
向后看,可以看到一个人工湖,这就是九眼泉,九在数字中是最大的,古时说九意为数量多。充足的水源也是嘉峪关建立在这里的原因之一。
向内城看可以看到一座两厅式的四合院建筑,它是游击将军府,游击是一官衔名称,相当于武官三品,这里是当时最高军事长官居住和办公场所。
继续向前看到的是柔远门,它的意思是对代边疆的少数民族不要一味地单纯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是用怀柔的政策去安抚他们。
再往前就出了嘉峪关,可以看到广阔的戈壁草原,是拍照留念的好地点。
嘉峪关关城导览图嘉峪关关城导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