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荆州古城位于荆州市荆州区,又名江陵城,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后来成为了江陵县治所,形成了最初的城郭。荆州古城现存的建筑大多为明末清初时期建造,保存非常完好,共有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有城楼。
景点导览
历史典故荆州古城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地方,魏蜀吴三国的荆州之争构成了三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无论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还是三国霸业的兴衰,都和荆州的得失相关。而在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都涉及荆州,“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古城特色
城墙早在秦始皇时期,荆州古城已经形成了最初的城廓,汉代筑起了正规的城墙,后经蜀将关羽、东吴守将朱然和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梁元帝等多次修葺扩建,使荆州古城坚实壮阔。
历史上大规模营建荆州砖城墙的记载,始见于《五代史》,公元912年,五代十国时期的荆南节度史高季兴出动军队驱使十几万人筑砖城墙;南宋因“靖康”之役,城墙大毁,荆州安抚史赵雄于公元1187年,大兴土木,在十一个月的时间内,重修起周长10.5公里的砖城墙,还在城墙上建造战楼一千余间;元朝时,元兵攻占荆州城,忽必烈下令将城墙全部拆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再次依旧基修复,城外掘护城河;明末张献忠攻进荆州城后,城墙又被义军拆除;清顺治三年,荆州城第三次依原基重修,并保留至今。
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用砖砌的城墙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城墙底下的两个排水洞也全用条石砌成,洞内可容两人并排行进;城外有护城河紧紧环抱。整座荆州城易守难攻,因此有“铁打荆州”的说法。
城门荆州古城墙四周,原有六个城门,每个都有与当地的地理、历史和习俗联系的名称。东门为迎宾门,南门为南纪门,西门称安澜门,大北门为拱极门,小北门为远安门,小东门为公安门。除小东门外,其它城门外均有曲城,为二重门,之间建有瓮城。建国以后,为缓解城内交通,又新开了3座城门,即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新开的城门均无瓮城。城门洞和城门框均用条石、城砖砌成园顶。二重城门各设一合质对开门,木门内还有一道10厘米厚的闸板,以防水患。
城门楼六座城门上原来都建有城门楼,东门城楼名宾阳楼,小东门城楼名望江楼,西门城楼名九阳楼,南门城楼名曲江楼,小北门城楼名朝宗楼。其中最出名的是曲江楼和景龙楼。在古代,南门临长江,唐代宰相张九龄贬任荆州长史时,常登南门城楼,观赏长江风光。南宋张轼任江陵知府时,也常登此楼怀古,他敬慕张九龄,因张九龄是曲江人(今广东曲江县人),又著有《曲江集》,故将南门城楼命名为曲江楼。景龙楼建在大北门之上,古代柳门外有通向京都的大道,是荆州城的交通要道,登此楼游览者非常多。
藏兵洞荆州古城墙作为古时的一项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了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上还有众多配套的军事设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战防御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数暗设的四座藏兵洞,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名士兵。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