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北禅寺坐落于西宁市北湟水之滨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又名永兴寺。北禅寺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园106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北禅寺最初是一座佛教寺庙,后来由于道教的盛行而改建为道教寺庙。北禅寺背倚北山,蔚为壮观,而“北山烟雨”是著名的西宁八景之一。

景点导览

景点历史北山和北禅寺最早在北凉(397或401-439)时的十三州志中就已有记载。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北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魏明帝五年前后,后凉吕光占据武威、河西走廊,丝绸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兰州到乐都、西宁经北川、达坂山到张掖,前往印度,从此佛教开始盛行于河湟地区。

明代,曾有印籍僧人主持山寺,永乐年间,寺僧桑儿加朵应诏入京,明成祖朱棣亲敕“永兴寺”之名,清代以后,寺庙的殿宇大多被毁于战火。

清代末年,道教进入了北山,并开始盛行于这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北山在五十年代曾被建为北山公园。1983年起,西宁市政府将北山的殿宇亭洞划归道家使用并定名为“土楼观”。但群众相沿成习,仍称之为北禅寺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树造林,成为了西宁著名的旅游胜地。

建筑特色北禅寺是倚靠着北山的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这里的岩石是紫红色的砂岩、砾岩,其间还夹有石膏和芒硝层,岩性软硬相间,在长期地质、流水、风化等的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险峰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

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洞内塑有玉皇、观世音、文殊、普贤、关云长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绘的神像图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汉、藏佛教绘画艺术风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称。

从艺术风格来看,北禅寺属于晚唐和宋元时代的遗迹。因为是道教道观,所以寺内又有魁星楼、灵宫殿等建筑。硬岩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庙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栈道回廊紧靠悬崖,甚至悬空架设,因此有北禅寺也有“中国第二大悬空寺”之称。

详细导览

灵官殿在北山的山脚下,最先能看到的就是灵官殿。灵官殿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因战火被毁烧,重修于1915年。原有山门,东西边有厢房,房中间有横匾上书“灵官殿”三个大字,清宣统二年(1910年)西宁各界捐资将灵官殿整修一新。

灵官殿内供奉着护法王灵官。灵官赤面三眼,手执金鞭。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

王母大殿王母大殿位于灵官殿后,是整个北禅寺的主殿,也是日常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2007年遭遇火灾被损毁,现在的大殿是2008年重建的。传说西王母的主要活动区域在青海,而这里正是西王母显灵圣地,所以主供西王母。

王母大殿分上下两层,下层供奉王母,上层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城隍殿城隍殿位于王母大殿的东侧。殿内供奉着本省城隍、东汉时期的西宁护羌校尉邓训。据载,邓训生于40年,卒于92年,字平叔,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之子。邓训任护羌校尉深得羌人之心,倍受爱戴。

露天金刚王母大殿的上方是一段陡直的天梯,攀上天梯,就到了北山“九窟十八洞”之下。

北山山体的中部,有两尊露天金刚,东边一尊与西边一尊相连接,露天金刚高三十多米。这两尊金刚本是两个山崖的突出部分,后被山水冲刷风雨剥蚀,形成奇特的造型地貌。魏晋南朝时期,广大信徒在原造型地貌基础上,将它们雕琢成两尊大佛像,称之为“露天金刚”,也叫天神和天王。当地群众又称为闪佛,意为从山中闪出来的佛。

西面的一尊露天金刚,已基本被风化,面目已经难以辨认;东面的一尊,仍然完好。远远看去,大佛的头、身躯、下肢和面部五官轮廓清晰,雄浑粗犷,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闪佛西边,一座座殿堂楼阁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左至右依次是斋堂、玉皇阁、后城隍、斗母殿、奎星阁(土观楼)、西方三圣殿、关帝殿。

宁寿塔宁寿塔位于山顶,为六面形五层翘角塔,塔中实心,由青砖砌成。据说,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苍苍茫茫,远望云雾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时隐时现,正如古诗所吟“北山隐约树模糊,烟雨朝朝入画图”,“多少楼台云树掩,天然画图米家村”,“北山烟雨”由此而得名。站在山顶,可远眺巍峨的群山和鸟瞰西宁全城的风光。

九窟十八洞镶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贴壁,十分壮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构造各异,有的洞无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态,洞与洞之间有栈道接连。 

© 2024 LMLPHP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耗时0.052223(s)
2024-12-25 02:35:47 173506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