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简介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江西贵溪上清古镇。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殿宇、书屋、花园等部分构成。天师府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筑华丽,工艺精致,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
唐代封张道陵第十五代孙为天师,从此教门兴旺,前后建有十大道宫、八十一座道观、三十六座道院,称“真仙观”。张天师是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天师府宋崇宁四年(1105年)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建于今址。
景点导览
进门前先说说为什么这座府第会叫做嗣汉天师府?因为元世祖忽必烈封36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而得名。明朝朱元璋封42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教主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嗣汉天师府便改称“大真人府”。民国时(1927年)63代天师张恩溥维修天师府,“大真人府”便改用原名“嗣汉天师府”。
这是一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道教园林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我国道教建筑中最大最古的一处。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主要建筑有府门、仪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篆局、赞教厅、万法宗坛、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等。
头门进入天师府的头门,大门两侧麒麟护卫,是为吉祥象征。两侧有2013年新立的石碑,东侧石碑镌刻元武宗敕封38代天师张与材为“留国公”,位膺一品的诰命和明太祖赐42代天师张与材“永掌天下道教事”的诰命;西侧石碑是记载近年来天师府修复、重建的碑记。抱柱上有一副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它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
八卦太极图府门前院地面,有一个直径3.3米的先天八卦太极图,它是道教的标志性图案。图案包含了道教对宇宙万物认识的哲学思想。图中的圆叫一,也叫太极,代表道,道生一。圆圈中有黑白相抱的两条鱼,叫二,叫两仪,代表事物阴和阳两个方面,代表“一生二”,指宇宙分化为天和地,任何事物都有不同方面两个性质。黑白鱼中的点,表示任何事物都包含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因素,由此引起不同物种的变化,达到三,表示二生三。由此物种丰富,构成了缤纷世界。圆圈四周的八卦是宇宙中八个基本要素: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代表着万事万物;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在《周易》中,这个宇宙生成过程也叫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意思。
仪门石坊建筑叫做仪门,明清两代官署大门之内的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历代天师列队迎接重要宾客的地方,这门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处。现在看到的仪门是2007年由香港飞雁洞刘松飞等人捐赠的。
元代大铜钟右手有个亭子,里面摆放着元代大铜钟,也叫神钟、龙钟,是第40代天师张嗣德会同上清宫提点戴永坚于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上清宫在杭州富阳县铸造的。根据铜钟上的钟铭记载,“凡用赤金九千斤,钟长一丈,钟围一丈八尺,钟唇厚三寸九分,加上龙头旋组共重9999 斤,”比北京皇宫大钟少一斤,据说这是因为天师不能超过皇帝的原因。大钟原挂在上清宫棂星门东边钟楼内,与鼓楼相对。是上清宫举行大型醮仪时鸣钟击鼓发号施令所用。钟高3米,直径1.5米,厚0.2米,铜钟下有临川进士朱夏撰文,元代著名道士书画家方从义所书的隶书铭文450字。钟上端铸有双龙盘顶的图案(双头蒲牢),向上弯曲的龙身为悬挂铜钟的系钮,铜钟的钟肩,有一圈莲瓣形纹饰。
玄坛殿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原先奉祀财神赵公明,现在它的正殿是财神殿,奉祀三位财神,分别是赵公明(中)、关羽(左)、陶朱公(右) 。